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竹下见兰

标题包含
竹下见兰
竹下幽香祗自知,孤高终近岁寒姿。 垂杨曼舞多娇态,倚頼东风得几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竹子下的清香只有自己知道,孤独的傲骨终究接近了冬天的严寒姿态。 杨柳依依舞动出许多妖娆的姿态,依靠春风又能维持多久呢?
去完善
释义
1. "竹下":指竹子下面或附近的地方。 2. "祗":只,仅的意思。 3. "幽香":形容香气清淡、淡雅。 4. "自知":自己知道或了解。 5. "孤高":独立、高耸的样子。 6. "终近":最终接近,靠近。 7. "岁寒姿":在寒冷的冬天依然挺立的姿态。 8. "垂杨":低垂的柳枝。 9. "曼舞":柔美、优雅的舞蹈。 10. "多娇态":表现出多种美好的姿态。 11. "倚頼":依赖,依靠。 12. "东风":春风。 13. "得几时":能够持续多久。
去完善
赏析
《竹下见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深处发现兰花时的情景和感受。首先,诗人用“竹下幽香祗自知”一句来形容兰花的独特气质和芳香。这里,“祗自知”表达了兰花低调、不炫耀的性格特征,同时也突出了它在竹林深处的隐蔽之处。 紧接着,诗人以“孤高终近岁寒姿”来赞美兰花的坚韧品质。这里的“孤高”表现了兰花的独立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而“岁寒姿”则暗示了兰花在严寒环境下依然能够顽强生长的精神。 然后,诗人通过“垂杨曼舞多娇态,倚赖东风得几时”两句将兰花与垂杨柳进行对比。这里,“垂杨曼舞多娇态”描述了垂杨柳的柔美和依赖春风的形象,而“倚頼东风得几时”则暗示了这种依赖可能不会长久。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独立、不依赖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清之,南宋末期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激情和执着,往往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抱负。《竹下见兰》正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1260年左右,正值南宋末年,政治腐朽,社会动荡。这时期的郑清之,虽然怀才不遇,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理想。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纯洁、高洁品质的赞美,以及对庸俗社会的批判。 在南宋末期,战乱频发,民不聊生。朝廷内部的腐败和外部敌人的侵略,使得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清之并没有放弃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他以竹子的高雅气质和高洁品质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品格的坚守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竹下见兰》这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过描绘竹子和兰花的形象,郑清之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品质和崇高理想的向往。这首诗既体现了他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又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立精神和坚定信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