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僧归净众

标题包含
送僧归净众
君不见昔日贵湖抛保福,苎溪溪畔曾叮嘱。 汝归东海我归山,鸟道行人难措足。 又不见无隐当年隐石师,独傍岩阿烧栗皮。 尘埃扰扰未归客,四壁生涯说向谁。 我今不向石师住,贵湖亦非吾住处。 溪边流水自西东,岩畔栗皮任堆聚。 信脚来到五华峰,峰头重整旧家风。 为报漳泉诸道友,吉山元是福山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那曾经的珍贵湖泊被遗弃,苎溪的河畔曾是温馨的嘱托。你我各奔东西,犹如飞鸟和行人难以同行。你又是否知道那隐石的无隐法师,他独自生活在山中烧火做饭。纷扰的尘世中他尚未归来,周围的生活琐事又能向谁倾诉。如今我已不再追随无隐法师,珍贵的湖泊也不是我所寻找的地方。溪水自西向东流淌,岩石旁的栗子皮随意堆放。我漫步来到了五华峰,山峰之上重塑往日的风范。告诉漳泉的朋友们,吉山才是我真正的归宿。
去完善
释义
1. "贵湖":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鄱阳湖,此处为中国的水源地,具有特殊的地位,因而被称作"贵湖"。 2. "保福":佛教用语,意谓保持福气。 3. "苎溪":位于江西省的一条河流。 4. "嘱咐":此处意为告知、告诉。 5. "东海":中国最大的海洋,即东海。 6. "鸟道":比喻险峻狭窄的道路。 7. "措足":止步,停步。 8. "无隐":人名,与下文的"石师"均为虚构人物。 9. "隐石师":隐居在石头旁边的人。 10. "岩阿":山脉的山腰部分。 11. "栗皮":栗子外壳,在此处可理解为一种物质。 12. "尘埃":喻指世俗纷扰。 13. "四壁":指房屋的四面墙壁。 14. "生涯":生活状况或境况。 15. "信脚":漫无目的,随意行走。 16. "五华峰":五华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西北部的一座山峰。 17. "家风":指家庭的传统风气或家风家训。 18. "漳泉":漳州市和泉州市。 19. "道友":同道中之人,意指朋友。 20. "吉山":位于福建福州的一个地方。 21. "福山翁":一位名叫福山的老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歌。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和归宿的感悟。首先,他以两位高僧为例,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难以捉摸。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态度的理解: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的成就或失败,应该顺应自然,珍惜当下。最后,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表达了“道”无所不在的思想,以及对朋友的寄语: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要回归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归净众》是南宋诗僧释慧空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动荡不安的时期。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但仍在蒙古帝国的威胁之下。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有着壮志难酬的悲凉之感。释慧空作为一位僧人,虽身处世外,但仍能体会到这种时代氛围。他在这首诗中以禅意的表达,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代的感慨。 释慧空的生平事迹并无详细记载,但从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窥见他的才情和志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对禅宗哲学的理解和追求。这种情感上的真挚和对禅宗理念的执着,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