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罢灯
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
民心无奈鬰,春意有谁开。
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
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元宵之夜如此冷清,朝廷也在忧虑着灾难。
百姓心中充满着无奈和忧郁,春天的气息又有谁能察觉呢?
明亮的月光下,云朵懒散地飘过,游人都害怕时间流逝。
可叹那些愚蠢的官员,还想着登上繁华的楼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灯夕:指元宵节赏灯的盛会。
2. 朝家:朝廷;这里借指皇帝。
3. 恤殣灾:关心民生疾苦。恤殣,哀怜贫病之人。
4. 民心:人民的意愿或诉求。
5. 无奈:无法抵抗。
6. 鬰:古同“郁”,忧愁;愁闷。
7. 春意: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心情。
8. 舒云:缓缓流动的云朵。
9. 懒:懒散;漫不经心。
10. 怯:害怕;畏惧。
11. 漏回:指时间流逝。漏,古代计时器;回,反复。
12. 堪:可以;能够。
13. 嗤:讥笑;嘲笑。
14. 愚太守:作者自嘲。太守,古代地方长官;这里指作者自己。
15. 独欲:独自想要。
16. 上熙台:登上熙和之地的高台。熙台,欢乐之地的高台。
去完善
赏析
《上元罢灯》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上元灯节萧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灾难的忧虑以及对民众疾苦的关切之情。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品味:
1. 首联“灯夕何萧索,朝家恤殣灾”中,诗人以“灯夕”开篇,描述了上元灯节原本应该繁华热闹的场景,然而此时却显得萧条冷落。通过对比的手法,反映出国家正遭受着严重的灾难。同时,“朝家恤殣灾”中的“朝家”指的是朝廷,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2. 颔联“民心无奈鬰,春意有谁开”中,诗人关注到民众的困境和无助。“无奈”二字揭示了百姓无法改变现实的心态,而“有谁开”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何时能重拾信心的担忧。这句诗体现了韩琦关心民生、心系国家的情怀。
3. 颈联“明月舒云懒,游人怯漏回”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和“游人”以人的情感。月光懒洋洋地洒在大地上,游人也因恐惧而不敢离去。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当时人们的心情,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4. 尾联“堪嗤愚太守,独欲上熙台”中,诗人讽刺了那些只知享受荣华富贵的官员,他们不顾国家和民众的痛苦,依然沉浸在上元灯节的欢乐之中。这与韩琦忧国忧民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了他的高洁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上元罢灯》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韩琦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8年,正值北宋神宗在位期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韩琦正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职务,也就是北宋的首相。他在位期间,力主改革,推行新法,使得国家政治逐渐走向兴盛。然而,由于朝政斗争激烈,他最终还是被迫辞去了宰相一职,转任地方官。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政治上的矛盾和纷争也日益凸显,导致了韩琦等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情绪在《上元罢灯》一诗中得到体现,诗人通过对上元节(元宵节)灯火辉煌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现实的残酷和人世的沧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