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周侍郎
大江之南英灵窟,瑰奇万古输不竭。
往年鼓柁穷壮观,见公更觉人超越。
当时持橐趋明光,径度蓬山跨奉常。
汉仪周典一朝重,斧藻皇度看翱翔。
只今自合补衮阙,元有胸中丝五色。
如何一麾渺江海,扶摇未嫌六月息。
此邦齐鲁伯仲间,乡来文物余班班。
天遣儒宗作邦伯,风流正始应追还。
老稚何知但呼舞,平易近民吾父母。
悃愊无华两京似,宴坐黄堂物安堵。
小人不识衡气机,况知道学穷精微。
羲文孔圣演三画,后来百代谁传衣。
图书不见出河洛,禹箕九畴那复作。
一时复瓿笑迂阔,子云太玄亦寂寞。
振起此学非公谁,心匠妙处玑衡齐。
定知数术本天授,无乃太一燃青藜。
草玄遗编当不朽,还许侯芭传业否。
旧来尝辱河南幸,从今肯在诸生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江以南的英才聚集地,千古流传的神奇源源不断。
去年我驾驶着船只去追寻壮丽的景色,看到您后感到更加了不起。
那时您手捧礼器前往皇宫,轻松跨越了殿堂和官职。
汉代礼仪与周公典籍在那一刻被重视起来,雕琢皇家的风范在空中翱翔。
如今您自然而然地弥补了朝廷的缺失,因为您胸怀壮志充满色彩。
怎会想到轻轻一挥就离开了江海,腾飞的势头并不介意六月的风止。
此地介于山东和河南之间,往昔的文物依然光彩照人。
上天使儒雅的人成为国家的支柱,正始之风应当恢复。
老幼百姓无法了解您的才华,只知道平易近人的父母官。
朴实无华的态度在京城也相同,安稳居住的黄堂里秩序井然。
地位卑微的人不明白您的权衡机制,更何况追求学术的深入探究。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学说传承千年,后来又有谁继承了他们的道统呢?
河洛一带再也看不到图书的启示,禹、箕九种规则也无法重新制定。
一时的过时让人嘲笑其迂腐,扬雄《太玄》的命运也是如此。
挽救这门学问非您莫属,您心中的神工鬼斧无人能及。
一定知道技术原本就是天赋,也许是太一之神点燃了灯火。
把玄妙的真理留给后世,是否还会有人学习这些知识呢?
过去有幸受到您的教诲,从今往后绝不再落在其他人之后。
去完善
释义
收到的内容是一首完整的古诗,下面是对其中部分词语的注释:
1. 大江之南: 长江之南, 这里指中国南方地区。
2. 英灵窟: 英才聚集的地方。
3. 瑰奇: 奇特而美妙的事物。
4. 输不竭: 比喻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
5. 鼓柁: 掌舵,比喻掌握大局。
6. 持橐: 古代官员携囊, 袋内装文件或金钱。
7. 明光: 指皇帝的宫殿。
8. 奉常: 官名,汉代礼部尚书,主管礼仪祭祀等事务。
9. 汉仪周典: 汉代的礼仪制度与周代的典籍。
10. 斧藻: 对经典的修饰和完善。
11. 皇度: 皇室的气度风范。
12. 补衮阙: 修补国家政事的缺失。
13. 元有胸中丝五色: 形容具有五彩斑斓的才能。
14. 一麾渺江海: 描述周侍郎被贬到遥远的地方。
15. 扶摇未嫌六月息: 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迅速恢复。
16. 此邦: 这个地方。
17. 齐鲁: 中国古代的两个诸侯国,分别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和东部。
18. 乡来: 过去的意思。
19. 文物: 文化遗产和历史传统。
20. 班斑: 排列有序的样子。
21. 天遣儒宗: 上天赐福给儒家的学者。
22. 邦伯: 国家的君主。
23. 正始: 儒家经典之一,代表正统的道德观念。
24. 老稚: 年老的人和孩子。
25. 平易近民: 对人民友好和亲近。
26. 悃愊无华: 真诚质朴,没有浮华之气。
27. 两京: 古代中国有两座京城,分别是长安和洛阳。
28. 宴坐黄堂: 在厅堂中安居。
29. 安堵: 安稳的生活。
30. 衡气机: 指中庸之道,即正确处理事物的平衡点。
31. 道学: 道德修养和学问。
32. 羲文孔圣: 伏羲、文王和孔子,中国古代的三位圣人。
33. 三画: 指伏羲创立的八卦。
34. 百代: 很多世代。
35. 传衣: 指传授学说或技艺。
36. 图书不见出河洛: 指古籍失传的现象。
37. 禹箕九畴: 大禹和箕子的治国方略。
38. 复瓿笑迂阔: 被人嘲笑为过于迂腐和不切实际。
39. 子云太玄: 扬雄的著作《太玄经》。
40. 振起此学: 振兴这门学问。
41. 玑衡齐: 公平而精确的标准。
42. 无乃: 表示委婉的推测语气。
43. 太一: 宇宙的本源。
44. 燃青藜: 借用神仙故事中点燃青藜之火照亮黑暗的景象,寓意揭示真理。
45. 草玄遗编: 指扬雄的《太玄经》。
46. 侯芭: 扬雄的学生,曾帮助老师整理和保存《太玄经》。
47. 尝辱河南幸: 作者曾经有幸在河南受到周侍郎的教诲。
去完善
赏析
《谒周侍郎》以大开大阖的篇章、浩瀚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周侍郎由衷的敬仰与赞赏。诗人将周侍郎比喻为古人之英灵,寓含了他在诗词及文化事业上的卓越贡献。同时通过描述周侍郎在政治上的建树以及治理地方的卓然成效,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诗中提倡儒家传统,追求文艺的正统地位,表现了诗人的文化理想。整体来说,这是一首热情洋溢,充满了肯定与赞美的颂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周侍郎》是南宋诗人史尧弼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具体创作于公元1156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史尧弼正经历着人生的转折点。他的才华得到了朝廷的赏识,被任命为尚书省右司郎官。然而,他并未因此得意忘形,反而更加谦逊有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生疾苦。史尧弼深知百姓之苦,因此在担任尚书省右司郎官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改善民生。他还提倡文人墨客要关心国家大事,以诗词歌赋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综上所述,《谒周侍郎》这首诗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史尧弼通过赞美周侍郎的才德,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