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秦川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早晨眺望着秦岭山脉,太阳刚刚从东方的山峰升起。远处的山山水水显得格外洁净,连绵不绝的城墙显得尤为厚重。
家家户户的竹林中传来了秋天的声音,那些生长于皇陵周围的松树展现出一派萧瑟的寒意。此刻,我听到有人感叹着何时能够回到故乡,因那满地的霜露显得尤为浓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望秦川:题目“望秦川”指的是远眺陕西中部渭河流域一带的秦川地区。
2. 迥:遥远。这里形容视线所及之远。
3. 正东峰:太阳从东方升起。正东峰,指太阳从秦川东部山峰升起的地方。
4. 净:清洁,纯净。这里用来描述山河之间显得一尘不染。
5.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城市的轮廓线。
6. 城阙:古代城市中的高大建筑物,这里代指城市。
7. 重:重叠,密集。形容城市建筑众多且紧密相连。
8.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过竹林发出的沙沙声。
9. 万户竹:指家家户户的竹林。
10. 寒色:寒冷的颜色,这里指冬季的景象。
11. 五陵松:指长满松树的五陵山。五陵山在陕西省咸阳市附近。
12. 归欤:回来吧。这里指诗人渴望回到家乡的心情。
13. 凄其:形容十分凄凉的状态。
14. 霜露浓:形容天气寒冷,霜露凝结得厉害。

去完善
赏析
《望秦川》这首诗歌以一幅广阔的画卷描绘了祖国壮丽的山川、河流和古城,通过秋日里万竿翠竹和五陵青松的景色,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见解。
首联“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开篇便描述了在清晨时分观望秦川的景象,太阳从东方的山峰缓缓升起,展现出一种新生的力量,暗示着祖国河山的无限生机。
颔联“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则是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画面,远处的山水显得格外明亮,而蜿蜒曲折的城墙则彰显了历史的厚重。这里所描绘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象征。
颈联“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则将视角转向了具体的景物:秋天的声音响彻在千家万户的竹林间,寒冷的色调映照在五陵地区的松树之上。这一联通过对秋天的具体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细腻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
尾联“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则以诗人的自我感慨收尾,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人对于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归欤”可以理解为回家的意思,同时也有回到家乡寻求安慰的愿望。最后一句“凄其霜露浓”则表明了尽管外面的世界风光无限,但游子心中始终有一份挥之不去的哀愁。
综上所述,《望秦川》这首诗歌通过对秦川壮丽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生活环境的独特感悟,使人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寄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秦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颀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李颀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担任过太学博士、尚书郎等官职,后来因厌倦官场纷争而辞官归隐。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感慨。
这个时期的背景是唐朝的国力强大,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唐玄宗李世民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为唐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