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日游西池

标题包含
春日游西池
雨余风日暖,野塘春水满。 天影倒浮人,镜光环射眼。 兰船不可上,漠漠低烟晚。 归路已埃尘,沧波凫鹄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阳光明媚,田野里的池塘里充满了水。 天空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人在水中浮动;镜子般的湖面反射着光芒,让人眼花缭乱。 小船不能靠近,暮色中的烟雾弥漫。 归途已经沾染了尘埃,而远处的湖泊中有野鸭和大雁在游弋。
去完善
释义
1. 雨余:指雨后。 2. 野塘:野外的小池塘。 3. 春满:春天充满。 4. 天影:天空的影像,此处指水面反射的天光。 5. 倒浮:颠倒漂浮。 6. 镜环:指水面的光亮如同镜子般环绕周围。 7. 射眼:映入眼中。 8. 兰船:装饰精美的船只。 9. 漠漠:迷蒙的样子。 10. 低烟:低洼地带的烟雾。 11. 归路:回家的路。 12. 埃尘:尘土飞扬的地方。 13. 沧波:深青色的波浪。 14. 凫鹄:鸭子和天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春日出游的情景,以及他观照自然、感受生活的心境。在雨水滋润过后,天气晴朗而温暖,春日的原野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池塘的水位上升,呈现出一幅满溢着生命力的景象。“天影倒浮人,镜光环射眼”这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观察天空和水面相互映照的独特视角,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境界。 诗人随后通过“兰船不可上,漠漠低烟晚”一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此时的湖面烟雾弥漫,使得诗人无法靠近船只。这种表现手法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仿佛一切都在诗意中流动。最后两句“归路已埃尘,沧波凫鹄远”则表达了诗人结束这次游历,踏上归途的心情。此时他已经离开了充满生机的春天,回归到了世俗的生活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游西池》是北宋诗人李昭玘的一首描绘春日景色和表达人生感慨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8年,即北宋仁宗天圣六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昭玘正处于人生中较为艰难的时段。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尽管才学出众,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但同时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如科举制度僵化、士人阶层竞争激烈等。 在此背景下,李昭玘通过游览西池,欣赏明媚的春光,抒发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他以柳树和桃花作为象征,表达了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思;同时也以鸟儿的欢快鸣叫映衬自己的怀才不遇,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