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竹斋述事

标题包含
竹斋述事
梦魂惊断渺难续,卧听竹里风泠泠。 寒蛩争鸣遶四壁,缺月半堕横疎櫺。 平生细字发欲白,午夜短檠灯尚青。 稻粱作计吾不愿,愿学沧海鸿飞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裘万顷(1079年-1148年),字元量,号竹洲,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生于浙江绍兴,是南宋初期“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裘万顷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并未取得功名。后来,他在地方任职,担任过江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梦境被惊醒后再难续接,躺在床上倾听竹林里的风声。寒冷的蟋蟀在四周墙壁上争鸣,残缺的月亮挂在半空,落在稀疏的窗棂上。一生中因为写小字头发都要变白了,半夜时分油灯还亮着。为了生计做打算我不愿意,只愿能像大雁一样在海洋深处自由飞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竹斋:在竹子丛生的环境中所建的房屋。 2. 梦魂惊断:梦中突然惊醒。梦魂,古人认为梦是魂魄离体所致。 3. 渺难续:形容梦境遥远且难以延续。 4. 卧听竹里风泠泠:躺在床上听到竹林间风声泠泠。泠泠,拟声词,形容清凉的风声。 5. 寒蛩:秋天的蟋蟀。蛩,蟋蟀。 6. 缺月:不圆满的月亮。 7. 横疎櫺:稀疏的窗格。疏櫺,窗户上的木格子。 8. 平生细字发欲白:平时习惯于写小字,以至于头发都快要变白了。 9. 午夜短檠灯尚青:半夜时分,矮小的油灯依然亮着。短檠,古代照明用的矮灯架。青,指灯光的颜色。 10. 稻粱作计:计划从事农业劳动以求生计。稻粱,稻谷和小麦,泛指农业劳动。 11. 吾不愿:我不愿意这样做。 12. 愿学沧海鸿飞冥:希望自己能够像大海中的大雁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鸿飞冥,比喻远离尘世纷扰,隐逸江湖。
去完善
赏析
《竹斋述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居竹林的清幽环境,以及他内心的孤独和抱负。首联以梦境被惊醒为开篇,表现出诗人的忧虑和不安。“梦魂惊断渺难续”中的“惊断”和“渺难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梦境被中断后的失落感。而“卧听竹里风泠泠”则通过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进一步表现诗人内心的寂寥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展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特点:“寒蛩争鸣遶四壁”描绘了秋天夜晚的虫鸣之声,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寂寥;“缺月半堕横疎櫺”则以残月映照疏窗的景象,营造了朦胧而宁静的氛围。 颈联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平生细字发欲白”是诗人对自己长时间辛勤笔耕的描述,表达了他的执着与毅力;“午夜短檠灯尚青”则是诗人对夜深时分仍在苦读的形象描绘,强调了其勤奋刻苦的精神风貌。 尾联则以“稻粱作计吾不愿,愿学沧海鸿飞冥”收篇,抒发了诗人的壮志雄心。他不愿只为生计忙碌,而是要像大海中的大雁一样振翅高飞,追求更崇高的理想。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高尚情操,又展现了其胸怀壮志、勇敢追梦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斋述事》是南宋诗人裘万顷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竹斋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裘万顷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社会。然而,裘万顷作为一个文人,他并未被现实所困扰,而是选择寄情山水,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竹斋的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诗中,裘万顷写道:“小筑湖水头,门巷接青幽。”这说明他的竹斋位于湖边,四周环绕着青翠的竹林,环境非常清幽。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作者感到十分舒适,他在诗中写道:“朝昏临赏不倦,诗酒逐春休。”这说明作者每天都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饮酒作诗,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总的来说,《竹斋述事》这首诗展示了裘万顷在南宋时期的现实生活态度,以及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虽然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他却能通过诗歌表达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他在文学上的独特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