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杨知府 其一

标题包含
挽杨知府 其一
蜀有古爱直,公为令子孙。 驻原曾婉画,治狱辄平反。 槁落荣观尽,纡徐雅道存。 灵光洞劫火,德齿晚弥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牟巘(1227年-1312年),字季陵,号陵阳子,南宋末年至元朝初年的文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是南宋理学家、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牟巘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地方官职,如教授、知县等。南宋灭亡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蜀":古代四川地区的简称,这里代指四川地区。 2. "爱直":指杨知府的为官正直、仁爱。 3. "公":这里指杨知府。 4. "令子孙":意为让子孙后代引以为荣。 5. "驻原":即留在原地,这里指杨知府没有离开他的治理之地。 6. "婉画":委婉地描绘,这里指杨知府通过诗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7. "治狱":管理司法事务。 8. "辄平反":意指杨知府公正审理案件,平反冤屈。 9. "槁落":比喻杨知府年老退休。 10. "荣观":荣华富贵。 11. "纡徐":从容不迫,从容应对。 12. "雅道":正道、大道。 13. "灵光":灵性的光芒,这里用来赞美杨知府的精神品质。 14. "洞劫火":超越灾难困境。 15. "德齿":德行与年龄。 16. "弥尊":更加尊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杨知府 其一》是一首悼念杨知府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杨知府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首联“蜀有古爱直,公为令子孙”,意为四川有一位古代的爱民官员,您的德行为后代树立了榜样。这里用“古爱直”来比喻杨知府的德行高尚,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颔联“驻原曾婉画,治狱辄平反”,描述了杨知府治理地方的能力。他曾经以委婉的方式描绘出理想的社会景象,办理案件时总是力求公正。这两句诗表现了杨知府为民谋福祉、秉公执法的品质。 颈联“槁落荣观尽,纡徐雅道存”,意味着杨知府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道德风范仍然保持着优雅。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杨知府晚年生活的敬意和对他的高尚品质的认可。 尾联“灵光洞劫火,德齿晚弥尊”,强调尽管历史沧桑,但杨知府的德行和威望却越发显得尊贵。这首诗通过悼念杨知府,传达了诗人对他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杨知府 其一》是南宋诗人牟巘所创作的悼亡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晚期(约公元1165年前后)。 在这个时期,牟巘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境殷实,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金兵南下,他的家乡沦为战场,家道中落。在国家危亡之际,他毅然投身抗金事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理想。这一时期的他,既有对国家的忧虑,又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与此同时,南宋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朝廷内部党派之争激烈,外部金兵不断侵扰。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寻求救国之道,如陆游、辛弃疾等。而牟巘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也在此时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