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偈二首 其二
二祖偿宿债,万法绝对待。 一心无罣碍,浮山有九带。 十方虚空圆陀陀,无量法门百杂碎。 若言其有,非内非外。 若言其无,无在不在。 知与理冥,境与神会。 如牛拽磨,似水打碓。 三千里外逢人东倒西㒦,十字街头遇贱则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二祖偿还宿世债务,万物都有对立面。 一心一意毫无阻碍,浮山上有九条带子。 十方虚空圆满完整,无数法门纷繁复杂。 如果说它有,既不是内在也不是外在。 如果说它无,却又无处不在。 知道与道理相融,境界与精神交汇。 如同老牛拉磨,又像水击舂米。 三千里的地方遇见的人相互依赖,十字街头的相遇尊贵又卑微。
去完善
释义
1. 二祖:这里指的是禅宗二祖慧可。他是中国禅宗的第二任祖师,曾向达摩求法。 2. 偿宿债:意为还清过去的债务或业报。这里的“宿债”是指过去欠下的因果报应。 3. 万法:所有佛法的统称。 4. 绝对待:佛教术语,指超越相对的两边,达到绝对的真实。 5. 一心:这里指禅定境界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即心无杂念,专心一意的境界。 6. 罣碍:佛教术语,意指挂念、困扰。 7. 浮山:中国安徽省的一座山脉,这里代指诗人的修行之地。 8. 九带:形容浮山的山势曲折蜿蜒。 9. 十方:佛教术语,指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东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这十个方向。 10. 圆陀陀:形容广大无边的虚空。 11. 无量法门:指佛教中无数的修行方法和教义。 12. 百杂碎:形容法门众多且复杂。 13. 非内非外:表示超越了内外之分。 14. 无在不在:表示无处不在,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15. 知与理冥:指知识和道理融会贯通。 16. 境与神会:指环境和精神相互交融。 17. 牛拽磨:比喻努力劳作。 18. 水打碓:比喻事物间的相互作用。 19. 三千里外:表示遥远的距离。 20. 东倒西㒦:形容晕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状态。 21. 十字街头:指繁华闹市。 22. 遇贱则贵:表示在人群中遇到地位低下的人也可能获得宝贵的教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偈二首·其二”,是唐代禅宗僧人释思岳所写。诗中通过描绘禅宗二祖慧可偿还宿债、参悟万法绝对待的过程,表达了禅宗的哲学思想。诗人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形象地描述了禅宗修行的心路历程。 首先,诗中提到“二祖偿宿债,万法绝对待”,这是对禅宗二祖慧可的赞美。“宿债”意指前世积累的业障,“偿宿债”表示慧可经过艰苦修行,最终领悟到了禅宗的真谛。“万法绝对待”是说万事万物都有其相对性,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接下来的四句诗,“一心无罣碍,浮山有九带。十方虚空圆陀陀,无量法门百杂碎。”诗人以“一心无罣碍”描述了禅定中的心境,即心灵不受任何杂念干扰的状态。“浮山有九带”借用了禅宗著名的公案——浮山九带,暗示参禅者要达到这种境界需历经艰难困苦。“十方虚空圆陀陀”和“无量法门百杂碎”是对禅宗教义的阐述,强调禅定的力量和禅宗教义的博大精深。 紧接着的两句诗,“若言其有,非内非外。若言其无,无在不在。”这是诗人对禅宗哲学观念的深刻解读。意思是说,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超越了世俗的有无观念。这种观点强调了禅宗哲学的虚无主义色彩,即摒弃世间万象,追求内心世界的解脱。 后半首诗,诗人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禅宗修行的体验。如“如牛拽磨,似水打碓。”形象地描绘了禅修者艰辛的修行过程,就像老牛拉磨、水冲击石臼那样不懈不辍。同时,诗人又以“三千里外逢人东倒西㒦,十字街头遇贱则贵。”展现禅宗顿悟后的境界,修行者在远离尘世纷扰的地方体悟真理,又在繁华市井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整首诗通过对禅宗哲理的阐释,表现了诗人超脱凡尘,崇尚内心宁静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