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首 其六
一句举扬宗旨事,法堂上草亦须荒。
回头却说人间话,大地山河常放光。
光未明,无有佛,三条椽下好商量。
岑大虫,岑大虫,澧州水,朗州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句弘扬佛法的言辞,即使是讲堂上的杂草也必须繁茂。
回过头来说起世俗之事,地球上的山川湖泊总是光芒闪耀。
光芒尚未显现,无法感受到佛陀的存在,在三条屋檐下适合进行讨论和协商。
岑大虫啊,岑大虫,澧州的流水,朗州的山峰。
去完善
释义
1. 颂古:佛教术语,指对古来禅家公案颂扬、评判的禅宗诗。
2. 释思岳:宋代僧人,生卒年不详,师事五祖山演禅师,后历游诸方,为教界所重。
3. 一句举扬宗旨事:指在禅宗宗教仪式或辩论中,由一位僧人以一句话概括佛法要义,以指引众僧修行。
4. 法堂:佛教用语,指寺庙中讲经说法的大殿。
5. 草亦须荒:意指法堂不常用,杂草丛生,反映寺庙衰败的景象。
6. 大地山河常放光:形容事物充满活力,犹如大地山河都散发光明。
7. 三条椽:屋檐下木板,用于遮风挡雨,这里借指住处或寺庙。
8. 岑大虫:指广西桂林西南的琴潭,相传岑洪在此得道。
9. 澧州水:湖南澧州地区的水资源,此处代指湖南一带。
10. 朗州峰:湖南常德地区的山峰,这里代指常德一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颂古九首 其六》是宋代诗僧释思岳所作。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禅宗思想的诗,以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1. “一句举扬宗旨事,法堂上草亦须荒”:这句诗表明,佛法的核心宗旨只需一句话就能概括,即使在庄严的法堂之上,草木也会随之繁荣。这里暗示了佛法的简洁明了,同时也表达了佛法与大自然的关系。
2. “回头却说人间话,大地山河常放光”: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虽然佛法核心简单,但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广泛的影响。大地山河象征着现实世界,而“放光”则意味着佛法的智慧之光普照人间。
3. “光未明,无有佛,三条椽下好商量”:这句话是说,在没有光明的地方,没有佛像的地方,人们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这反映了禅宗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内心感悟的精神。
4. “岑大虫,岑大虫,澧州水,朗州峰”:这四句采用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寓意禅宗修行者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就像禅宗故事中的“大虫(老虎)”一样,要有无畏的勇气。同时,“澧州水,朗州峰”两句则以自然景象为比喻,强调修行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宁静和领悟。
总之,这首《颂古九首 其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传达了禅宗智慧的深刻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颂古九首 其六》是南宋诗人释思岳的一首禅宗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90年至1240年间,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思想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成为许多士人、百姓的精神寄托。诗的作者释思岳,是一位著名的禅宗高僧,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宗教性。在这首诗中,他以莲花为喻,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轮回的痛苦。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内部政治腐败,官僚争权夺利;外部北方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这种环境下,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禅宗思想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总的来说,《颂古九首 其六》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莲花为象征,表达了禅宗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救赎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