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五年春省试献羔开冰
国重司寒祭,羔羊献礼陈。
开冰遵旧典,荐庙属昌辰。
肥羜方登俎,清壶冀飨神。
虫疑非蚤夏,狐听异先春。
凿凿凝光莹,峨峨发彩新。
何当比鱼上,从此出迷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国家重视严寒祭祀,用羔羊作为贡品摆放整齐。
打开冰块遵循古老的仪式,献给神灵以求繁荣昌盛。
肥美的羔羊正被端上餐桌,清澈的酒杯期望能够款待神明。
昆虫无法在初夏感受到寒冷,狐狸也无法听到春天的声音。
冰块的晶莹明亮,彷佛是光芒凝聚而成;高耸直立,如同新发芽的花朵。
何时才能像游鱼一样自由,从此走出迷茫的境地。
去完善
释义
1. 国重司寒祭:"国重"表示国家非常重视,"司寒"是指负责监督四时气候变化之官,这里意指负责祭祀的官员。这句话总体意思是,国家非常重视这类祭祀活动。
2. 羔羊献礼陈:"羔羊"是指用作祭品的羊羔。"献礼陈"是古代礼仪中的一个环节,意为献上礼物。这句话是说,献上准备好的羊羔作为祭品。
3. 开冰遵旧典:"开冰"是指在冰封时节破冰取水的行为。"遵旧典"是按照传统的做法来行事。这句话意味着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破冰。
4. 荐庙属昌辰:"荐庙"是将物品献给祖庙。"属昌辰"是指太平盛世的时候。这句话是说,在国泰民安的时期向祖庙献上供品。
5. 肥羜方登俎:"肥羜"是指肉质鲜嫩的羊羔肉。"登俎"是放入祭器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将新鲜的羊羔肉放在祭器中。
6. 清壶冀飨神:"清壶"是指清洁的酒杯。"冀飨神"是指希望神明享用祭品。这句话是说,用清洁的酒杯向神明献上美酒。
7. 虫疑非蚤夏:"虫疑"是形容春天的景象,这句诗是说,这样的情景让人怀疑现在是不是初夏。
8. 狐听异先春:"狐听"也是形容春天的景象,"异先春"表示不同于初春的景象。这句诗的意思是,这种景象让人疑惑这究竟是不是春天。
9. 凿凿凝光莹:"凿凿"是象声词,用于形容声音的清脆。"凝光莹"是指光亮洁白的冰块。这句诗是说,敲击冰块的声音清脆,冰块明亮如镜。
10. 峨峨发彩新:"峨峨"是形容冰块堆积的样子。"发彩新"是指冰块折射出的色彩鲜艳。这句诗是说,冰块堆积得很高,折射出的光彩非常新鲜。
11. 何当比鱼上:"何当"是何时之意。"比鱼上"是指鱼儿游动时的自由自在。这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让百姓过上如鱼得水的日子呢?
12. 从此出迷津:"从此"是从现在开始之意。"出迷津"是指摆脱困境,找到正确的道路。这句诗是说,从今往后要找到正确的道路,摆脱困境。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宋朝政治家、诗人文彦博在《天圣五年春省试献羔开冰》一诗中,细致描绘了古人举行祭祀的情景,以及诗人对于时局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国重司寒祭,羔羊献礼陈”,叙述国家重视并遵循寒食节的习俗,以羊羔作为献祭的礼物。“国重”凸显了对这个仪式的重视程度,“羔羊献礼陈”则表明了人们对于神明的敬意。
颔联,“开冰遵旧典,荐庙属昌辰”,表示按照传统礼仪打开冰块,用于祭祀神明和祈求昌盛的时代。“开冰”与“荐庙”形象地描绘了祭祀的过程,“旧典”传达了古老传统的延续性,“属昌辰”寄寓了对国泰民安的热切期望。
颈联,“肥羜方登俎,清壶冀飨神”,描述肥嫩的羊羔即将成为祭祀的贡品,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希望美酒能令神明满意的愿望。这两句细腻描绘了祭祀时的细节,展现出了虔诚的心态。
腹联,“虫疑非蚤夏,狐听异先春”,提及在春季之初,虫子疑似提早繁殖,狐狸的活动也异于春天的情况。这两句写出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反映出诗人观察力敏锐,同时也寓含着对未来的担忧和疑虑。
尾联,“凿凿凝光莹,峨峨发彩新。何当比鱼上,从此出迷津”,诗人将冰块比作鱼跃出水面,形象地描绘出冰块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的样子。诗人还以鱼比喻自己,暗示期待着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从而走出困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人在祭祀时节的庄重神情,更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期许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圣五年春省试献羔开冰》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于天圣五年(1027年)所作。文彦博出生于名门望族,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便已展现出众的才学。他在当时科举制度下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进入官场,历任要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北宋初期的太平盛世。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以来,国家实行一系列政策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然而,政治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腐败和保守思想,科举制度弊端日益凸显。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朝廷设立了一系列严格选拔考试,诗中的“省试”就是其中一种。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文彦博作为一位有志向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福祉,渴望为国家繁荣贡献力量。因此,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参加省试的期许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他用“献羔开冰”这一古老的仪式寓意着为国家选拔贤能之才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