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杜北山

标题包含
寄杜北山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镃(1278年-1347年),字国器,号竹洲,浙江义乌人。他是元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以诗、书、画三绝著称。 王镃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王应麟是南宋末年的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忧愁的老旅客满头白发,柳树细嫩的枝条无法留住归去的船只。早晨的风吹落树叶告别大树,夜晚的月亮映照着行人所在的岛屿。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只有烟波浩渺的江河和古往今来的忧虑。当大雁的鸣叫消失在广阔的天际,不禁想起曾一起登上望海楼的情景。
去完善
释义
1. 杜北山:诗人王镃的朋友,因此诗题是“寄杜北山”,即写给杜北山的信或诗。 2. 倦客:疲惫的旅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3. 萧萧:稀疏的样子,这里形容头发花白。 4. 柳丝:柳树垂下的枝条。 5. 无力:没有力量。 6. 绊:牵绊、纠缠。 7. 高树:大树。 8. 行人在别洲:其他地方的行人。 9. 关河:关隘与江河,泛指江山。 10. 乡国梦:思乡的梦。 11. 一江:一条江。 12. 烟浪:烟雾般的水波。 13. 古今愁:从古至今的忧愁。 14. 雁声:大雁的叫声。 15. 过尽:全部过去。 16. 青天:蓝天。 17. 却忆:回忆起。 18. 同登:一起登上。 19. 望海楼:观察海景的高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寄杜北山》是南宋诗人王镃写给友人杜北山的信诗,表达了作者思乡、怀旧以及与朋友深厚友情的情感。 首联“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中,诗人以倦客自喻,表现出因长期漂泊在外而心生倦意的形象。“柳丝无力绊归舟”,借柳树的形象象征故土与家园,表现了诗人渴望回到故乡的心情。 颔联“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诗人以“晓风落叶”和“夜月行人”为喻,通过描绘晨昏之时景色的变化,展示了时光流逝的无奈,并呼应了诗人内心的疲倦之感。同时,“别洲”则寓意离别,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惆怅。 颈联“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诗人将视线从眼前的离别转移到遥远的故乡,抒发了诗人离家千里、心系故乡的情怀。“一江烟浪古今愁”则拓展了诗词的意境,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心绪——乡愁。 尾联“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以“雁声过尽”寓指时光流逝,使得眼前的情景愈发显得辽阔深远。“却忆同登望海楼”则是诗人回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过去的怀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杜北山》是南宋诗人王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78年,当时南宋面临蒙古军队的侵略,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 在这个特殊时期,王镃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担任南宋官员,后因战乱失去官职,流亡江南一带。在这段时间里,他四处漂泊,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就包括杜北山。他们一起在江南地区抗击蒙古军队,共同为南宋的安危而努力。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是,当时的南宋正处于元朝入侵的危急关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民间却涌现出了一批像王镃和杜北山这样的志士仁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利益而斗争。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南宋诗词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