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菊 其一
香名不枉入骚坛,最爱霜枝傲岁寒。切莫逢人叹迟暮,何曾委地有彫残。人如靖节方堪采,世欠灵均少得餐。甚矣吾衰闭门坐,篱边自折一枝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香名颇受诗人赞誉,尤其是那霜雪中的傲寒之树。不要惋惜时光老去,花儿从未凋零。只有像陶渊明那样的人才能领略这份美好,世人能欣赏它者并不多。感叹自己年老体衰,只能关上门,在篱笆旁独自欣赏这一份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不枉:不白,不辜负。
2. 骚坛:诗坛,借指文坛。
3. 霜枝:经受风霜的树枝。
4. 迟暮:指年老、晚年。
5. 靖节:陶渊明,字元亮,号靖节先生。
6. 灵均:屈原名平,字原,又字灵均。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十月菊花、表达人生哲理的古诗。诗人以“香名不枉入骚坛”开篇,表达了对菊花的赞美之情。接下来用“最爱霜枝傲岁寒”突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切莫逢人叹迟暮”劝诫人们不要因年龄而自哀,因为“何曾委地有彫残”,菊花即使凋谢也不会完全凋零。这里以菊花象征坚韧的人格精神。
后半部分诗人又以陶渊明和屈原为例,进一步阐释了人格的重要性。其中“人如靖节方堪采”赞颂只有像陶渊明一样高尚的人才能理解菊花的价值;“世欠灵均少得餐”则暗示社会缺乏如同屈原那样有气节的英才。因此诗人自己选择了闭门深思,以菊花为友,领悟人生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月菊 其一》为南宋诗人潘牥所创作。这首古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公元1270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蒙元入侵的动荡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在这一年代,潘牥作为一位文人墨客,仕途坎坷,曾两度赴京应试未中。面对时局的巨变和生活的挫折,潘牥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他以“十月菊”为题,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同一时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乱频发等原因,整个社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潘牥却在这种背景下,以诗歌为载体,传扬了民族精神,鼓舞了人们奋起反抗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