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哲宗皇帝挽辞 其三

标题包含
哲宗皇帝挽辞 其三
何事骑龙不可攀,衣冠空自在人寰。 诏遗夷夏秋容动,言付公卿玉几闲。 能使抱弓号百姓,岂劳求药问三山。 元符事业谁相似,两汉须看凤露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什么事情值得骑着龙去攀登,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只会在人间游荡。 皇帝的诏书使蛮夷之地的百姓震动,而国家大臣们在朝廷上谈笑风生。 可以命令百姓射箭,又何必辛苦寻找仙丹妙药呢? 谁能与古代的贤明皇帝相比呢?只有汉朝的一些帝王能在恩泽下成长壮大。
去完善
释义
1. "哲宗皇帝":指北宋第五位皇帝赵煦,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 2. "骑龙不可攀":比喻哲宗皇帝的离世,意思是像骑龙升天一样无法触及。 3. "衣冠空自在人寰":指哲宗皇帝虽然离世,但他的精神和形象仍留在人间。 4. "诏遗夷夏秋容动":指哲宗皇帝留下的文治武功,使各国都深受感动。 5. "言付公卿玉几闲":指哲宗皇帝临终时的话语嘱托给大臣们。 6. "能使抱弓号百姓":形容哲宗皇帝深得民心,能为人民谋福祉。 7. "岂劳求药问三山":指哲宗皇帝去世后,民众无须劳烦地向神仙求取救世之药。 8. "元符事业谁相似":指哲宗皇帝的功业无人能比。 9. "两汉须看凤露间":比喻哲宗皇帝的功业可与汉朝的明君相比拟。
去完善
赏析
《哲宗皇帝挽辞 其三》是宋朝诗人黄裳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挽辞悼念的是宋哲宗赵煦,表达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高远。 首联“何事骑龙不可攀,衣冠空自在人寰。”形象地描绘了哲宗皇帝的威严与神秘,仿佛骑乘在龙背上的他已然升入云端,高不可及。然而在他的华服盛装之下,却是一颗永远留在人世间的心,令人叹惋。 颔联“诏遗夷夏秋容动,言付公卿玉几闲。”表达了哲宗皇帝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影响。尽管他已离世,但他的德政依然传遍天下,使得国内外百姓都为之动容。而那些接受过他嘱托的公卿们,却在闲暇时更加怀念这位伟大君主。 颈联“能使抱弓号百姓,岂劳求药问三山。”颂扬了哲宗皇帝一生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他的卓越政绩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并非依赖寻求神仙之道来治理国家。 尾联“元符事业谁相似,两汉须看凤露间。”将哲宗皇帝的丰功伟业与前朝相比,认为他在治国方面无人能比,只有两汉时期的贤君能与之一较高下。同时提醒人们要关注这样一位明君的逝去,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哲宗皇帝挽辞 其三》是北宋诗人黄裳在公元1100年为悼念哲宗皇帝赵煦逝世而作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时期,此时正是宋朝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的阶段。然而,这一时期的宫廷生活却充满了权力斗争和复杂的宫斗现象。 诗的作者黄裳,字季益,号演山居士,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儒家经典和史学有较深的研究。黄裳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仆射等职,因其才学出众,得到了哲宗皇帝的赏识。然而在宫廷生活中,他也饱受权力斗争的困扰,曾多次被贬谪。 在哲宗皇帝在位期间,北宋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然而,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各种势力争相角逐,使得宫廷生活充满了复杂和诡谲的气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裳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写下了这首充满哀婉之情的挽辞,表达了对哲宗皇帝的哀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生活的现实状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