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遰三巴路,羇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远的道路通向三巴地区,
漫长的人生经历无数险阻。
在这混乱的雪山之夜,
我独自在异乡享受春天的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家人越来越远,
但却与仆人们关系更加亲密。
在这样的漂泊之中,
新年的钟声又即将敲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巴山:泛指四川一带的山地地区。
2. 除夜:即除夕之夜。
3. 三巴:即巴郡、巴东、巴西,古代在四川东部设置的三郡总称。
4. 覉(ji, 一声)危:困厄,指离家在外生活困苦。
5. 乱山:形容群山杂乱无章的样子。
6. 残雪:冬天的雪尚未完全融化。
7. 孤烛:孤单的蜡烛,此处意指孤独的自己。
8. 异乡春:在外地度过的春天。
9. 骨肉:家人,此指离家乡越来越远。
10. 僮仆:仆人,这里指的是自己的仆人。
11. 漂泊:到处流浪,没有固定住所。
12. 岁华新:指新的一年开始。
去完善
赏析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一首描绘离家别亲、客居异乡的诗人,在除夕之夜表达思念家人、感慨世事的诗篇。
首联"迢遰三巴路,覉危万里身"写出了诗人远离家乡,奔波在外的艰辛路程。"迢遰"意为遥远,"三巴路"是古代中国通往四川的主要道路之一,这里用以象征诗人的行程漫长而艰辛。
颔联"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描绘了除夕夜的环境,"乱山残雪"表现出此时的寒冷景象,"孤烛异乡春"则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寂寞。
颈联"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抒发了诗人因长期离家,逐渐与家人疏远,反而与随行的僮仆建立深厚感情的感慨。
尾联"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同时也暗示了新年即将到来,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是唐朝诗人崔涂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末时期,约公元886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唐朝已经进入了晚唐时期,朝政腐败、战乱频发,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崔涂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未能高中,流寓江南时结识了高骈,得以荐为县尉。然而好景不长,黄巢起义爆发,导致他一度避乱到蜀地,这首诗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时代背景下,由于战乱的影响,民众饱受离乱之苦,人们流离失所,渴望团圆和安定的生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除夕夜远离故乡、孤独无助的心境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