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二
释家吾业根,大者名曰苦。
吾儒视苦海,翻不翅乐土。
毳行禹安之,瓢饮颜得所。
三苏穷始荣,更有孙似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作为我的专业之本,有一个基本的核心概念叫做“苦”。
在我们儒家看来,这苦海其实并未有展翅腾飞之力,反而成为了快乐的源泉。
虽然生活如同禹安那般简朴,又如颜回那样懂得满足,但有如苏轼、苏辙和苏洵等三位苏氏文人,他们虽穷困潦倒却最终崭露头角,取得了荣誉。不仅如此,还有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先人的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释家:佛教的别称,这里泛指宗教。
2. 吾业:我的职业,即教师。
3. 大者:最重要的事务。
4. 名曰:被称为,称作。
5. 吾儒:儒家学者,这里作者自指。
6. 苦海: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世界犹如苦海,这里用来比喻生活中困苦的一面。
7. 翻:反而。
8. 翅:通“啻”,仅仅。
9. 乐土:安乐的地方,指理想的生活环境。
10. 毳行:行旅。
11. 禹安之:喻指安稳之地。
12. 瓢饮:用葫芦做的水瓢舀水喝,这里形容生活简朴。
13. 颜得所:《论语·雍也》记载,孔子弟子颜渊安贫乐道,这里的意思是得到满足。
14. 三苏: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这里是作者的朋友苏叔子的祖先。
15. 穷始荣:贫困是荣耀的开始。
16. 更有:还有。
17. 孙似祖:孙子像祖父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释家"(佛教)的修行比喻儒家学者的事业,强调了儒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诗中表达了儒士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如同大禹治水、颜回的坚守信仰一样,可以在艰难中找到乐趣和意义。诗人通过描述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和孙山(字次山)的家风,赞美了他们的清廉正直和高尚品质,同时也勉励自己和其他学者以此为榜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二》是南宋诗人曾丰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4年至1217年之间,即宋孝宗时期至宁宗时期。这段时间正是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国家内部矛盾仍然尖锐,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仍很严重。
诗人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不少人生际遇。他曾担任过县丞、郡幕等职,对民间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为人正直,关心民生,主张廉洁奉公,这与他在诗中所表达的理念相一致。他在这首诗中以“清苦廉正”为主题,通过描绘农夫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对勤劳、廉洁的品质的赞美和推崇。
在这个时期,南宋的社会风气总体上崇尚文学创作,诗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地位。诗人通过与苏叔子的交往,互相切磋诗歌技艺,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当时南宋的政治局势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素材,使他能够关注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