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不是他山少,无如此地生。
垂梢丛上出,柔叶箨间成。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的嫩绿小芽悄然钻入了庭院之中,刚刚生长出来,只有两三寸长。这并不是其他山头的稀少产物,而是这片土地上特有的生命力。它们在竹丛中低垂的头端探出头来,柔软的新叶在一片翠绿的竹叶之间显得分外可爱。这种风景,何必一定要去那著名的三峡地区才能看到?这里的风吹动着树枝,也是一片明亮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新鞭:新生的竹子。
2. 庭:指庭院。
3. 初长两三茎:指新生的竹子刚开始生长。
4. 他山:其他地方的山区。
5. 无如此地生:没有其他地方的竹子长得这么好。
6. 垂梢:指竹子的下垂的梢头。
7. 丛上出:从竹丛中长出。
8. 柔叶:柔软的竹叶。
9. 箨:竹笋皮,这里指刚长出来的竹笋。
10. 高唐峡:古代的高唐县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这里指美好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新竹》这首诗描绘了竹子生长过程中的美好景象,同时也借竹子的生长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首句“新鞭暗入庭”中的“新鞭”指的是新生的竹子,这句诗暗示了竹子生长的悄然无声,表达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接下来的诗句则描绘了竹子生长的过程,如“初长两三茎”、“垂梢丛上出”、“柔叶箨间成”等,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形象展现了竹子从初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使读者仿佛能看到竹子在微风中摇曳的优美姿态。最后两句“何用高唐峡,风枝扫月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竹子美好的赞美,他认为即使在高唐峡这样的地方,竹子依然能展现出其美丽的一面,用它的风枝扫去明月的光辉,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美丽。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新竹》是唐朝诗人张蠙的一首描绘竹子生长的古诗。这首诗通过观察竹子生长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展示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创作于公元9世纪初的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张蠙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科举失利、游历名山大川等人生经历,这使得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也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通过对竹子生长过程的观察,将竹子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人生百态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这首寓意深刻的《新竹》诗。
此外,唐朝时期文人墨客对竹子的赞美与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竹子被认为具有坚韧、正直、虚怀若谷等品质,象征着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人格。因此,张蠙在创作《新竹》时,也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