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滥得进士名,才用苦不长。
性癖艺亦独,十年作诗章。
六义虽粗成,名字犹未扬。
将军俯招引,遣脱儒衣裳。
常恐虚受恩,不惯把刀鎗。
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
昨来发兵师,各各赴战场。
顾我同老弱,不得随戎行。
丈夫生世间,职分贵所当。
从军不出门,岂异病在床。
谁不恋其家,其家无风霜。
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意外地获得了进士的名声,才华却不见长。
天性喜好艺术,十年来专注于诗歌创作。
六种义理虽然大致完成,但名声尚未传播。
将军屈尊招引,让我脱下儒生的衣服。
总是担心空受恩情,不习惯挥舞刀枪。
又没有远大的战略,只能坐看敌人灭亡。
昨天部队出发,各自奔赴战场。
看看我这老弱之躯,无法跟随部队前行。
大丈夫生在世间,职责所在应当分担。
不能从军出征,难道与卧病在床无异?
谁人不眷恋家庭,家庭之外没有风霜。
雄鹰鹘鹫一心想着搏击,岂是为了吃饱肚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滥得进士名:指凭借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功名,但实际才能不高。滥,过度,过甚。
2. 才用苦不长: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
3. 性癖艺亦独:个性独特,技艺高超。
4. 六义:六种诗体,包括风、赋、比、兴、雅、颂。
5. 将军俯招引:将军愿意接纳选拔。
6. 遣脱儒衣裳:脱下儒生的衣冠,投身军队。
7. 虚受恩:白接受恩情,没有实际付出。
8. 把刀鎗:握持刀枪。
9. 又无远筹略:缺乏深远的战略思考。
10. 顾我同老弱:顾及到我年老体弱。
11. 从军不出门:虽然不出家门,但有从军之志。
12. 鹰鹘念搏击:如同鹰鹘向往搏击长空一样。
去完善
赏析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一个文人的遭遇和心境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背景。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音乐美。
首联中,“滥得进士名”描述了主人公虽然获得了进士的名声,但实际上才能并不出众。这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奈。接下来的“才用苦不长”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个事实。
颔联则讲述了主人公的个性和爱好。他痴迷于诗歌的创作,但却一直未能获得广泛认可。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执着和坚持,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颈联中,“将军俯招引”表达了主人公受到将军的重视和赏识,被选拔参军。然而,他却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军事任务。这里表现了主人公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接下来,“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则揭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尽管主人公没有能力参与军事决策,但他的存在却间接导致了敌军的失败。这表明了当时军队中的实际状况,也暗示了战争的不合理性。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希望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忍受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矛盾心理既体现了主人公的人性,也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最后,“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则以鹰鹘的形象比喻那些渴望战斗的勇士。这里的寓意是:真正的勇士并不追求安逸的生活,而是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付出一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戍边战士的英勇形象和边疆戍楼的壮美景色。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此时正值唐朝鼎盛时期。
姚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朝廷官员。然而到了姚合这一代,家境逐渐衰落,他本人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尽管如此,姚合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开始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贺、贾岛等著名文人。这段游历生涯使得姚合的诗作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
在同一时期,唐朝社会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稳重而有序。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一些腐朽现象也逐渐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姚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希望用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从军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姚合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姚合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