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从军行

标题包含
从军行
滥得进士名,才用苦不长。 性癖艺亦独,十年作诗章。 六义虽粗成,名字犹未扬。 将军俯招引,遣脱儒衣裳。 常恐虚受恩,不惯把刀鎗。 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 昨来发兵师,各各赴战场。 顾我同老弱,不得随戎行。 丈夫生世间,职分贵所当。 从军不出门,岂异病在床。 谁不恋其家,其家无风霜。 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姚合(777年-843年),字大凝,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 姚合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卖药为生。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歌创作。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意外地获得了进士的名声,才华却不见长。 天性喜好艺术,十年来专注于诗歌创作。 六种义理虽然大致完成,但名声尚未传播。 将军屈尊招引,让我脱下儒生的衣服。 总是担心空受恩情,不习惯挥舞刀枪。 又没有远大的战略,只能坐看敌人灭亡。 昨天部队出发,各自奔赴战场。 看看我这老弱之躯,无法跟随部队前行。 大丈夫生在世间,职责所在应当分担。 不能从军出征,难道与卧病在床无异? 谁人不眷恋家庭,家庭之外没有风霜。 雄鹰鹘鹫一心想着搏击,岂是为了吃饱肚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滥得进士名:指凭借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功名,但实际才能不高。滥,过度,过甚。 2. 才用苦不长: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 3. 性癖艺亦独:个性独特,技艺高超。 4. 六义:六种诗体,包括风、赋、比、兴、雅、颂。 5. 将军俯招引:将军愿意接纳选拔。 6. 遣脱儒衣裳:脱下儒生的衣冠,投身军队。 7. 虚受恩:白接受恩情,没有实际付出。 8. 把刀鎗:握持刀枪。 9. 又无远筹略:缺乏深远的战略思考。 10. 顾我同老弱:顾及到我年老体弱。 11. 从军不出门:虽然不出家门,但有从军之志。 12. 鹰鹘念搏击:如同鹰鹘向往搏击长空一样。
去完善
赏析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姚合的一首边塞诗,通过对一个文人的遭遇和心境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背景。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音乐美。 首联中,“滥得进士名”描述了主人公虽然获得了进士的名声,但实际上才能并不出众。这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也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无奈。接下来的“才用苦不长”则是进一步强调了这个事实。 颔联则讲述了主人公的个性和爱好。他痴迷于诗歌的创作,但却一直未能获得广泛认可。这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执着和坚持,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颈联中,“将军俯招引”表达了主人公受到将军的重视和赏识,被选拔参军。然而,他却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胜任军事任务。这里表现了主人公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接下来,“又无远筹略,坐使虏灭亡”则揭示了一个讽刺的事实:尽管主人公没有能力参与军事决策,但他的存在却间接导致了敌军的失败。这表明了当时军队中的实际状况,也暗示了战争的不合理性。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希望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忍受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种矛盾心理既体现了主人公的人性,也揭示了战争的本质。 最后,“鹰鹘念搏击,岂贵食满肠”则以鹰鹘的形象比喻那些渴望战斗的勇士。这里的寓意是:真正的勇士并不追求安逸的生活,而是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付出一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姚合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戍边战士的英勇形象和边疆戍楼的壮美景色。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年-805年),此时正值唐朝鼎盛时期。 姚合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过朝廷官员。然而到了姚合这一代,家境逐渐衰落,他本人也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尽管如此,姚合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他开始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贺、贾岛等著名文人。这段游历生涯使得姚合的诗作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 在同一时期,唐朝社会正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励精图治,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国家政治稳重而有序。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一些腐朽现象也逐渐滋生。在这种情况下,姚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希望用自己的诗歌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从军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姚合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姚合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深刻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