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玄麓山八景 其二 凤箫台
箫史去已远,朱鸟不下来。幸有山头月,怜来入酒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箫史已经远离,朱鸟不再降落。幸运的是,山头的月亮照耀着,用它的光芒抚慰我,让我把这情感化作一杯酒。

去完善
释义
【凤箫台】地名,源自秦穆公女儿弄玉与萧史善吹箫的传说,位于玄麓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玄麓山的凤箫台景象。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箫史的离去和朱鸟的不降临,表现了此地的荒凉与寂静。然而,第三句以“幸有山头月”巧妙过渡,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夜空中的明月,暗示出无尽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以月亮的光辉照亮酒杯这一细节作结,传达了诗人虽身处幽静之地,却有幸得以在月光下饮酒赏景,抒发感慨,体现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玄麓山八景 其二 凤箫台》是明朝初年的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首描述风景的古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宋濂身处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下的时代。在这个阶段,宋濂以文学侍从的身份跟随皇帝左右,经历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
此时,正是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历经战乱的中华大地正逐渐恢复元气,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在这个背景下,宋濂游览了玄麓山一带的风景名胜,并将所见所感化为诗篇,于是有了《题玄麓山八景》这组诗。其中《凤箫台》一诗,描绘了玄麓山上的一处风物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赞美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宋濂在《题玄麓山八景 其二 凤箫台》中,通过细致的描绘和深厚的情感,展现了明朝初年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稳定,以及人民重新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