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伯温秋怀韵 其三
浚川泉窦疏,不浚川乃塞。凿牖漏檐明,弗凿坐深黑。感此益自愧,空负躯七尺。近方学心斋,万动一时寂。面对天阙山,终日如宾客。默默两无言,岩姿澹将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疏通河流的泉眼和窦洞,不疏通就会堵塞。
凿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不凿开窗则黑暗依旧。
这些让我深感惭愧,白白浪费了这具七尺之躯。
最近开始修炼心斋,万物变动都纳入心中一片寂静。
面对天阙山,我就像一位客人,整日相伴。
在无言之中,我和山岩一起度过淡淡的时光,直至夕阳西下。

去完善
释义
1. 浚川: 开挖河道,疏通水源。
2. 泉窦: 地下水道。
3. 疏: 疏导。
4. 不浚川乃塞: 如果不挖掘河道,水源就会被堵塞。
5. 凿牖: 比喻发挥自己的才能。
6. 漏檐明: 利用屋檐的透光性来采光。
7. 弗凿: 如果不发挥才能。
8. 深黑: 形容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
9. 感此: 对上述观点有所感慨。
10. 自愧: 自我惭愧,感到羞愧。
11. 空负躯七尺: 空空地浪费了自己这七尺之躯。
12. 心斋: 一种心境修养的方式,强调内心的宁静。
13. 万动一时寂: 万物在静止的时刻都是寂静无声的。
14. 天阙山: 象征皇宫的高山。
15. 终日如宾客: 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这座山。
16. 默默两无言: 保持沉默,互相不说一句话。
17. 岩姿: 高山的姿态。
18. 澹将夕: 在夕阳下显得宁静淡泊。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诗的前两句通过比喻揭示了疏通与堵塞的关系:只有不断地挖掘疏导,泉水才能顺畅地流淌;反之,如果不进行挖掘和疏导,泉水就会堵塞。这里实际上暗示了人类社会也需要不断地沟通和理解,以保持和谐。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对自己的反省:感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为社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而且缺乏主动性去学习、理解和沟通。于是,诗人开始尝试静下心来学习,排除杂念,使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接着的六句是诗人置身于大自然中的体验。他面对着雄伟的天阙山,就像在招待一位尊贵的客人。尽管彼此间没有言语交流,但那平静而淡定的神情显示出一种深沉的默契,就像夕阳下的岩石一样静谧而深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刘伯温秋怀韵 其三》是明代诗人宋濂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正值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之际。宋濂作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担任明初的翰林学士,深受朱元璋器重。在明初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宋濂的诗作多表现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盛世的期许。
这首诗借秋天萧瑟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在这个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整顿国家政治,提倡节俭清廉,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宋濂身为朝中重臣,亲身体验了这一时期的变革,因此他的诗作充满了对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总的来说,《和刘伯温秋怀韵 其三》的创作背景是明朝初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的历史时期。宋濂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使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诗作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