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弈篇
秉烛随者明,弈棋观者精。
观者未必高于弈,只是不与黑白同死生。
天上神仙何所争,亦复于此未忘情。
樵夫柯烂忽猛省,却与棋仙作机警。
千古未尽一局闲,岩草岩花自凄冷。
呜呼圣主不弃刍荛言,弈棋复出亦必资傍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持烛随行者光明,对弈观战者精细。
观战者未必胜过下棋人,只因不陷入黑白生死。
天上的神仙有何争执,在这里依然有情愫。
砍柴的樵夫斧柄腐朽时突然惊醒,却和棋仙展开了机智。
千秋万代未完一局闲暇,岩石上的花草独自寒冷。
唉,圣明的君主不抛弃村夫之言,重新下棋也需依赖旁观者。
去完善
释义
1. 秉烛:手持蜡烛,此指秉烛夜游。
2. 随者明:跟随的人能看得更清楚。
3. 弈棋:下棋。
4. 观者精:旁观者更能看破其中的微妙之处。
5. 天上神仙:天上的神仙们。
6. 何所争:在争什么。
7. 亦复于此未忘情:也在这个地方表现出了人们的热情。
8. 樵夫:砍柴的农夫。
9. 柯烂:斧柄腐朽,形容时间久远。
10. 猛省:猛然醒悟。
11. 机警:指应变的机智。
12. 千古:指很长的时间。
13. 一局闲:一局游戏。
14. 岩草岩花:山中的花草树木。
15. 凄冷:冷清的样子。
16. 圣主:皇帝。
17. 刍荛:向国君进谏的百姓。
18. 弈棋复出:下棋后再出现。
19. 必资傍观:一定要借助旁观者的帮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弈棋为主题,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哲思和深远的政治见解。诗中的“秉烛随者明,弈棋观者精” 展现了诗人观察事物的深刻,以烛火照明为喻,形象地表达出旁观者在事物发展中所能获得的清晰洞察力。接下来诗人指出,旁观的人也许不一定比当局者更高明,但他们的眼界与心态往往更广阔,能够跳出黑白世界,不陷入生死输赢的纠葛中。诗人进而联想到天上的神仙也不能免俗,即使身处高位也仍会对弈棋津津乐道,世俗之情难以忘怀。此处体现出诗人对于人间世事的通达理解和深厚同情。紧接着诗人以樵夫柯烂的故事隐喻出哲理,意味着旁观者可能会在某些时刻看破玄机,展现出一种敏锐的洞察力。结尾两句诗人又转向了更为宏大的视角,“千古未尽一局闲,岩草岩花自凄冷” 描绘出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永恒,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令人深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政治见解的核心:圣主应该广开言路,善于倾听来自民间的智慧,就如同弈棋一样,不仅要依靠当局者的精明,还需要旁人的提点和观察,才能实现最完美的策略。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巧妙地将弈棋这一寻常主题与人生哲理、政治观念融为一体,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哲学思考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弈篇》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8年至1194年间,这是南宋孝宗时期,正值金国与南宋和战之际。在这段时间里,许及之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时事有着深刻的关注。他在此诗中通过对弈棋局的观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表达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矛盾的关注。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在金国的军事压力下,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妥协求和政策,导致了国内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许及之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这种现状深感痛心。在《观弈篇》中,他以弈棋为喻,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