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睡起啼莺语
睡起啼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醒来听到黄莺的啼鸣声。
傍晚时分,绿叶覆盖着长满青苔的房屋。落英缤纷的花瓣漫天飞舞。尽管残花已经凋谢,却没有人注意,只有垂柳在独自起舞。气温逐渐升高,初春的气息逐渐显现出来。再次找到那把明月图案的扇子,发现它已被灰尘侵蚀,但依然能够看到那载着女子的鸾凤。这突然唤起了心中的幽怨和哀伤。
梦里回到了江南的水滨。海浪拍打岸边,河水变绿,天空中的烟雨缭绕,仿佛是漂浮在空中的葡萄。楼前的波浪无尽,有谁可以采摘那些可以寄托情思的苹花呢?只能惆怅地望着远处的船只。盼望着能早日乘坐万里的云帆到达对岸,但眼前却是千山阻隔。又有谁愿意为我吟唱那美妙的金缕曲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苔:植物名,为藻类的一种,绿色,多生于阴湿的地方。
2. 房栊:指房屋的窗户。
3. 乱红:指落花。
4. 宝扇:珍贵的扇子。
5. 乘鸾女:指美丽的女子。
6. 江南梦断横江渚:化用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
7. 葡萄涨绿:形容江水上涨,水色如葡萄般碧绿。
8. 楼前沧波:指高楼前的江水。
9. 采苹花:指采摘苹果花的情景。
10. 兰舟:用木兰树制作的船,代指小船。
11. 云帆:高空的帆船,形容船只行驶在广阔的天空中。
12. 金缕:金色的丝线,这里指歌曲。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词,以物喻人,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首句“睡起啼莺语”描绘了春天傍晚的宁静景象,渲染了恬淡的氛围。接下来的“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则描绘了春光渐逝的景象,感叹时光匆匆。而“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则进一步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孤独。随后,词人对春日暖意的描绘,如“初回轻暑”,又为这幅画面增添了生机。
下阕则转而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如“葡萄涨绿”、“半空烟雨”等。这样的景色中,作者却发出了“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的疑问,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思念。紧接着,词人以“但怅望、兰舟容与”表达了无法归乡的无奈。最后,他以“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的设想,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新郎·睡起啼莺语》是南宋词人叶梦得的杰作。这首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时值金兵南侵,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叶梦得此时任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府等要职,担当起保卫国家、救助民众的重任。
在此时期,叶梦得的生活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展现出勇猛无畏的胆识和气概。然而,战乱的背景下,民生疾苦也让他忧虑重重。这使他深刻体会到国仇家恨、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这些人生经历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丰富素材,使得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叶梦得所处的时代,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北方金国不断南下侵略,使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朝堂之上主战派与主和派纷争不断,治国理念的分歧导致政局动荡不安。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叶梦得作为地方官员,将精力投入到抗金战争中,为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贺新郎·睡起啼莺语》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他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风光画卷,表达出对家园的深切眷恋和对战乱岁月的不堪回首。总之,这首词既展现了词人在战乱中的坚毅不屈,又反映出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与悲悯,从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