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不遇
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
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
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
候久移晚照,困来漱寒湾。
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
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顺着藤蔓攀上石头小路,山野僧人在其间栖息。
手持锡杖不知去处,留下云朵守护禅关。
门口有饥肠辘辘的老鼠穿梭,树林间是白鹇鸟的巢穴。
等待许久太阳即将落山,疲惫时便在这寒冷的湖湾边漱口休息。
这里远离尘世喧嚣,想去又舍不得离开。
树梢上传来一声猿猴的啼鸣,六个窗户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
去完善
释义
1. 扪:用手触摸,按摸。
2. 萝:指常绿攀援植物,如藤蔓或爬山虎。
3. 石径:用石头铺成的道路。
4. 野衲:指出家的僧人。
5. 栖:住宿,居住。
6. 杖锡:手持锡杖,是古代僧人的一种出行方式。
7. 禅关:禅院,佛寺。
8. 当户:对着门户。
9. 走:奔跑,快速移动。
10. 饥鼠:因饥饿而四处寻找食物的老鼠。
11. 隔林:被树林分隔开。
12. 白鹇:鸟类的一种,羽毛洁白。
13. 候久:等待时间较长。
14. 晚照:夕阳的余晖。
15. 困来:感到疲劳的时候。
16. 漱:洗涤,冲洗。
17. 寒湾:寒冷的河湾。
18. 翛然:无拘无束的样子。
19. 非人世:不同于尘世的生活。
20. 六窗:指四面墙壁上的窗户。
21. 契:融洽,和谐。
22. 山山:众山,群山。
去完善
赏析
赵汝鐩的《寻僧不遇》描述了诗人在寻找僧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描写山间景色,表现了对超脱尘世、物我两忘的追求。此诗的赏析如下:
1. 首联“扪萝入石径,野衲栖其间”,意为沿着布满青苔的山石小路深入密林,在山中修行的僧侣隐匿其间。这两句描绘出作者寻僧的路径和环境的险峻,暗示了僧人的隐逸生活。
2. 颔联“杖锡知何处,留云守禅关”,以杖锡(指僧人化缘或行走时所持的手杖)和禅关比喻僧人的行踪难寻,表达了诗人寻访未果的无奈与惆怅。
3. 颈联“当户走饥鼠,隔林巢白鹇”,呈现了僧舍周边的生物景象:饥饿的老鼠在房前奔跑,白色的禽鸟在树林间筑巢。这些描绘富有生趣,体现了山中生活的自然与宁静。
4. 尾联“翛然非人世,欲去且复还”,表达诗人面对如此超尘脱俗的景象,内心涌起的超脱世俗的愿望。诗人渴望忘却烦恼,流连于这美妙的山景之中。
5. 最后两句“木杪猿一声,六窗契山山”,以树木间的猿猴叫声收尾,为诗作增添了一抹生动而和谐的气氛。同时,“六窗契山山”借六窗之眼,展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寻僧不遇》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赵汝鐩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南宋政权衰弱,内外矛盾激化,北方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南宋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向往归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赵汝鐩也是如此,他厌倦了世俗的纷争,渴望在山水之间找到心灵的慰藉。
赵汝鐩与僧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在诗歌创作、人生哲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然而在这首诗中,赵汝鐩寻访僧人却未能如愿。这或许是因为战乱使得僧侣四散,也可能是出于诗人对禅意人生的独特感悟,借“寻僧不遇”表达了自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渴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