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辞
太公严子陵,皤然两渔人。
文王尚西伯,光皇已中兴。
太公所以竟卷饵,子陵所以归垂纶。
趋向固异辙,出处同一心。
当日遭逢傥易地,两翁亦必随时而屈伸。
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隠或显俱彰千古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伟大的严子陵先生,与另一位渔夫白须飘飘。
周文王推崇西伯侯,光武帝已经重振了国家。
太公用完鱼饵收起鱼竿,严子陵也结束钓鱼回归。
他们的选择虽不同路,但心中志向却一致。
如果他们在不同时期相遇,两位老先生也会随着时代变换做出调整。
钓台高高在上,渭水清澈见底,无论隐居还是显现,他们都闪耀着千古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太公:指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为周武王灭商建周的主要谋臣与功臣。
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原名庄光,因避东汉明帝刘庄讳而改为严光,是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年轻时曾与刘秀一起游学,随从刘秀起兵,佐其夺得天下,以功封谏议大夫。但不久他就归隐深山,耕稼而食,光武帝多次请他出山都不愿出来。
文王:即周文王,是商末周族的首领,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家、军事家,周朝的奠基者,是后世儒家尊崇的圣人之一。
光皇:汉光武帝刘秀。
“太公所以竟卷饵,子陵所以归垂纶”:这两句表达了两位古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太公选择辅佐周武王建立功业,而严子陵则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
“钓台高兮渭水清,或隠或显俱彰千古名”:这两句描述了这两位古人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尽管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他们都留下了千古盛名。
去完善
赏析
《出处辞》是宋代诗人赵汝鐩的一首长诗,通过对比周文王和东汉初年的严子陵两位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探讨了入世与出世、功名与隐逸之间的辩证关系。全诗分为八句,每四句为一段。
首段引用太公和严子陵作为范例,前者即姜子牙,曾垂钓于渭水河畔等待明主,后被周文王拜相;后者即严光,他曾以垂钓避世,终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征召。这两者虽然都是“渔人”,但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一个选择了入世辅佐君主,一个选择了隐逸保持独立。
第二段解释了为何两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人生的理解有所不同。尽管他们的选择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认为,如果换个时代环境,这两位前辈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钓鱼台还是渭水,无论是隐姓埋名还是显山露水,他们都青史留名。这是对他们人生选择的认可,也是对两者坚守信念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比分析两位历史人物的处境与选择,强调了个人在面临选择时应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处辞》是南宋诗人赵汝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
赵汝鐩生活于南宋末年,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他在年少时就已经显露出才情,但遗憾的是,科举之路并不顺畅,他多次应试未中,这对他的心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历史的洪流中,赵汝鐩显得颇为无力,这使他更加珍惜恬淡的田园生活。
这首《出处辞》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赵汝鐩在诗中对尘世繁华不屑一顾,向往着遁世归隐的生活,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诗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隐逸哲学有着深入的体会和理解,并希望通过自己的诗篇传达出同样的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