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观
昏暮无处宿,樵人指路头。
仆夫皆已困,道士幸相留。
明月夜翻昼,阴崖暑变秋。
闻鸡便行路,定要到潭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黑时分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能向砍柴的人问路。
我的仆人都已经疲惫不堪,幸好遇到了道士愿意收留我们。
夜晚明亮的月光如同白昼一般,阴暗的山崖上的热度仿佛变成了秋天。
听到鸡鸣声就上路前行,一定要到达潭州。
去完善
释义
1. 宿:过夜;休息
2. 山观:山中道观;在山上建的道观
3. 昏暮:黄昏时分
4. 处:地方;场所
5. 樵人:打柴的人
6. 指路头:指出方向
7. 仆夫:马夫;车夫
8. 已:已经
9. 困:疲惫;累
10. 幸:希望;期望
11. 相留:相互留下住宿
12. 明月:明亮的月亮
13. 夜翻昼:夜间变得如同白天一样明亮
14. 阴崖:背阴的山崖
15. 暑变秋:炎热的夏天变得凉爽如秋天
16. 闻鸡:听到鸡叫
17. 便:马上
18. 行路:行走在路上
19. 定要:一定要
20. 潭州:湖南长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一段奇遇。在黄昏时分,诗人迷失了方向,幸运的是得到了樵夫的指引,找到了一个山观过夜。尽管仆人和马匹都疲惫不堪,但热情的道士却慷慨地留下了他们。
夜晚,明亮的月光如同白昼,阴凉的崖壁使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诗人在如此宁静的环境中聆听着清晨的鸡鸣,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要继续前行,抵达潭州。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其中,“明月夜翻昼,阴崖暑变秋”两句尤为生动,既表现了自然景色的优美,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山观》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赵汝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学习勤奋,但因家庭变故,未能参加科举考试,仕途受阻。他一生辗转各地,历经磨难,但对诗歌创作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在这个时期,他游历了江南的山水名胜,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篇。
在《宿山观》这首诗中,赵汝鐩通过对山观夜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他在诗中写道:“月到风来夜,鹤鸣松响时。万缘都尽弃,一枕自安之。”这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反映出他在动荡时代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