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禅
禅僧晚相投,貌古似落魄。
说性说虚空,雕心苦摸索。
千百则公案,信口无一错。
有蝉隔窗鸣,与僧恣酬酢。
僧喝蝉不知,僧怒蝉不觉。
蝉厌忽飞去,僧语无处著。
呼儿掩柴扉,请僧自行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暮色中,一位禅修的僧人投宿至此,容貌古朴仿佛遭遇困顿。
他谈论禅意和虚无空灵,苦心思索如何雕刻内心。
讲述数百则禅宗公案,随口道来无一谬误。
有蝉隔着窗户鸣叫,与僧人自在交谈。
僧人对蝉说教,蝉无法领悟;僧人气恼,蝉并无知觉。
厌烦之下蝉飞走,僧人的话语没有落脚点。
唤来孩子关上柴门,让僧人去独自修行。
去完善
释义
1. "禅僧":指佛教禅宗的僧人。
2. "落魄":这里是形容人的容貌显得有些颓废潦倒的样子。
3. "说性说虚空":这是禅宗僧人谈论的话题之一,认为佛性本自具足,而一切皆空无自性。
4. "雕心":意思是精心思考,用心揣摩。
5. "千百则公案":指的是禅宗历史上记载的大量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6. "信口无一错":意思是这些公案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僧人随口说出,无一错误。
7. "恣酬酢":意思是尽情地与人交往应酬。这里表示蝉与僧人之间互动频繁。
8. "喝":禅宗术语,即大声喝止或断喝。
9. "行脚":又称"云水",指四处云游的僧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与一位谈论禅宗公案的僧人对话的场景。首句点明诗的主题——禅僧,通过外貌描述勾画出其落拓不羁的形象;接下来的诗句展现了诗人与对方就禅宗哲学展开的辩论,这位僧人熟练地解析公案,令人信服。但突然间,窗外传来了蝉鸣声,于是禅僧转向与蝉进行对话,以此表达禅宗中超越世俗智慧的精神境界。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蝉无法领会禅僧的训诫,禅师因无法传达真谛而陷入窘境。最后,诗人邀请僧人离去寻找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继续探讨。整首诗充满了机智和讽刺,使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禅宗哲学的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谈禅》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晚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赵汝鐩已经辞去了官职,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曾在朝为官,也曾因罪贬谪。在晚年时,他开始关注佛教文化,试图通过禅宗的哲学思想来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南宋晚期,社会政治动荡不安,人们对于未来的期许变得渺茫。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寻求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寄托。禅宗作为一种融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宗教哲学,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赵汝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接触禅宗文化,并尝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对禅宗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