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道中
入得湖南界,皆嫌堠子长。
烟岩松叶暗,风陌稻花香。
桥断人迂路,车鸣水卷塘。
宿程虽不远,木杪已斜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湖南地区,都抱怨路标太长了。
烟雾中的松树和松叶显得昏暗,风吹过的田间飘来稻谷的香气。
桥梁断裂,行人绕路而行,车声和水声交织在池塘边。
虽然距离住宿的地方不是很远,但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
去完善
释义
1. 湖南:中国湖南省的简称。
2. 堠子:古代用来标识道路里程的土堆或石碑。
3. 松叶:松树叶子。
4. 风陌:有风的路边。
5. 稻花:水稻开花时散发的香气。
6. 桥断:桥梁断裂。
7. 迂路:绕路而行。
8. 车鸣:车辆行驶时发出的声响。
9. 水卷塘:水波涌起的池塘。
10. 宿程:旅途中过夜的距离。
11. 木杪:树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醴陵道中所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诗句“烟岩松叶暗,风陌稻花香”中,诗人通过烟、松、叶、风和稻花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然氛围。接下来的诗句“桥断人迂路,车鸣水卷塘”则展示了道路的曲折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而最后两句“宿程虽不远,木杪已斜阳”则暗示出尽管旅程还有一段距离,但夕阳已经开始西下,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致刻画,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醴陵道中》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260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金国和蒙古的侵略使得国土分裂,民生凋敝。赵汝鐩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汝鐩正身处湖南醴陵一带,他在一次出行途中,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诗人在诗中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沿途所见的人间疾苦,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赵汝鐩一生经历了南宋末年的战乱,他本人也曾因为战乱而离家漂泊,四处谋生。因此,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这首《醴陵道中》正是赵汝鐩在这一时期人生际遇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