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渚书怀
明镜明于月,白发白于雪。
月照雪转添,使我心断绝。
连年事行役,曾不须臾歇。
陟冈脚双茧,凌湖舟一叶。
五觌君山面,洪涛涨天阔。
重倚南楼栏,远鴈逐云灭。
西风落破帽,龙山酬九节。
摇鞭荆门去,蒙泉弄清洁。
游观固不恶,奔走计则拙。
眠指几千里,意者遂休辙。
困翮堕渚宫,因循入覊绁。
天涯寒苦早,袖穿手龟裂。
村沽酒力薄,连釂耳方热。
矫首飞白云,杳杳望吴越。
儒冠信误身,铸尽六州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镜子明亮如同月亮,白色的头发洁白如同白雪。
月光洒在白雪上更增光彩,让我心旷神怡。
连续多年奔波劳碌,片刻不得停歇。
登山时脚生茧,乘舟过湖面如叶。
五次与君山相遇,涛声汹涌如洪涛。
再次登上南楼凭栏远眺,远方的雁群追逐着云朵消失在天际。
秋风起时摘下破旧帽子,龙山上饮酒庆祝佳节。
挥舞马鞭离开荆门,蒙泉边嬉戏玩耍。
游山玩水固然不坏,但忙于生计就显得笨拙了。
手指疲乏已有几千里的路程,希望可以就此休息。
被困在江湖之中,因循守旧地步入束缚。
天涯的寒冷和困苦来得早,衣袖穿洞,手掌龟裂。
村头的酒力不济,接连喝下才能让自己暖和起来。
抬头仰望天空飘过的白云,远方是吴越之地。
儒生的帽子果然耽误了我的一生,仿佛把整个世界的铁都熔铸进了我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荆渚":古代的荆州地区,即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
2. "明镜明于月,白发白于雪":将明镜比作明月,用白发比喻白雪,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满头白发的感慨。
3. "行役":奔波劳碌。
4. "双茧":双脚长满老茧。
5. "五觌君山面":五次看到君山的面容,这里指诗人多次游览君山。
6. "洪涛涨天阔":形容湖面波涛汹涌,水势浩大。
7. "南楼":位于湖北的著名古建筑,这里借指诗人在湖北的活动场所。
8. "重倚南楼栏,远雁逐云灭":诗人再次登上南楼凭栏远望,看见大雁追逐着云朵渐渐消失在远方。
9. "龙山":位于湖南岳阳的一处山峰,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称为“龙山会”。
10. "九节":重阳节。
11. "荆门":位于湖北省的一个城市。
12. "蒙泉":位于湖南省的一处泉水。
13. "清洁":清澈洁净的水。
14. "游观固不恶,奔走计则拙":游玩观赏固然不错,但四处奔波谋生却是笨拙的。
15. "眠指":指睡眠的时间。
16. "意者":估计,猜想。
17. "遂休辙":停止奔波。
18. "困翮堕渚宫":自己就像一只失意的鸟儿坠落在荆州这片土地上。
19. "因循入覉绁":被束缚在这块土地上,无法摆脱。
20. "天涯寒苦早,袖穿手龟裂":诗人感叹自己生活困苦,衣服破烂不堪。
21. "村沽":乡村的酒肆。
22. "连釂":连续痛饮。
23. "矫首飞白云,杳杳望吴越":抬头看着天空中的白云,远远地望着江南一带。
24. "儒冠信误身,铸尽六州铁":诗人以儒士的身份感叹一生虚度,好像用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篇。诗人在荆渚之地(今湖北荆州一带)感慨自身的境遇,通过描绘风景与自身经历的结合,展现了自己生活中的困顿和无奈。
首先,诗人用“明镜明于月,白发白于雪”来表达对年华老去的感慨。明月与白雪的映衬下,头发愈显苍白,这也预示着诗人的心境愈发沉痛。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的生活状态,以至于双脚都长满了茧子。面对浩渺的湖水,诗人感慨万千,面对洪涛张天的江河,他只能无奈地倚在南楼的栏杆上,看着远方的大雁渐行渐远。
在描写自然风景的同时,诗人也不忘传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困惑。例如,被风刮落的帽子意味着人生的无常,而龙山之行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激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感到自己处境尴尬,疲惫不堪,无法自拔。
诗人还借此表达了对自己选择的怀疑。他认为选择读书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因为这并没有让他摆脱困境,反而像用尽所有铁来铸造一个破旧的儒冠一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渚书怀》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赵汝鐩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过国子正、江西制置司干官等职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在这个时期,他深感世态炎凉,人生无常,于是选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以诗词抒发内心的感慨。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的荆渚地区,即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地处长江中游,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但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民众生活困苦。赵汝鐩在此地担任官职期间,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体会到了国家时局的艰难,这使他的心情更加沉重。
在这种背景下,赵汝鐩创作了《荆渚书怀》一诗,表达了他在荆渚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时代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