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招贤渡溪阁晚望

标题包含
招贤渡溪阁晚望
溪流清到底,十顷浸秋光。 烟重山加色,风狂鴈失行。 尘埃双老鬓,天地几斜阳。 何处一声笛,征人暗断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小溪清澈见底,十顷水面映照着秋天的阳光。 烟雾弥漫给群山增添了几分色彩,狂风大作使得雁群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风尘满面让双鬓沾染了岁月的痕迹,夕阳西下,天地的边界显得倾斜不定。 忽然何处传来了一声悠扬的笛音,使征人心中涌起了无尽的哀愁与思念。
去完善
释义
1. 究竟:这里指水的源头,即溪水清澈直至其源头。 2. 十顷:古代一种面积单位,约相当于现在的7公顷,此处用以形容水域面积广大。 3. 浸:本意为浸泡,这里形象地描绘了阳光照耀在广阔的水面上,水面如同被光线穿透一般。 4. 秋光:秋天阳光的温暖与明媚,常用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5. 烟重:烟雾浓密,此处用以描绘山间的雾气。 6. 风狂:狂风呼啸,这里描述风势之大。 7. 雁失行:大雁飞行时排列有序,迷失方向的大雁会打乱队列,这里借以表示风狂程度之严重。 8. 尘埃:尘土,此处用以比喻岁月的沧桑和自己的衰老。 9. 双老鬓:老年人的头发逐渐变白,这里的“双”可能指诗人自己及身边的友人,两人均已步入老年。 10. 斜阳:即将落下的太阳,这里表达了诗人在傍晚时分观览风光的情景。 11. 何处:哪里,用于询问声音的来源。 12. 征人:远行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比为离家在外、奔波劳碌的旅人。 13.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痛苦的心情,语出“肠断青家”,意思是思家心切。
去完善
赏析
《招贤渡溪阁晚望》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溪阁上所看到的景色及由此引发的感慨。 首先,“溪流清到底,十顷浸秋光”,诗人以清彻到底的溪流和浸染着秋光的十顷水面为背景,勾画出一幅静谧、美丽的秋日景象。这里的“清到底”既指水流清澈见底,也暗示诗人心情的纯净。 接下来,“烟重山加色,风狂雁失行”。诗人以烟重的山林和因狂风而失去飞行路线的大雁为引子,展现出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同时传达出诗人的担忧之情,即自然界的风起云涌是否会对征人产生影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则开始回顾自己的现状。“尘埃双老鬓,天地几斜阳”,在这句话中,诗人用尘埃沾染双鬓来形容自己历经沧桑的老态。天地间,夕阳西下,诗人感叹时光流逝之快。 最后一句“何处一声笛,征人暗断肠”,则是诗人情感的凝聚点。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笛声,诗人不禁想到那些离乡背井的征人,他们的思乡之情犹如断肠般痛苦。整首诗至此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总结,《招贤渡溪阁晚望》以写景入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感悟,将山水景色与人文情怀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赵汝鐩作为诗人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招贤渡溪阁晚望》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也就是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乱不断。 在这个时间段内,赵汝鐩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他曾任过地方官吏,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在这段人生旅程中,赵汝鐩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积累了丰富的山水诗意象。在《招贤渡溪阁晚望》一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同时间段内,与赵汝鐩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还包括南宋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以陆游、辛弃疾等人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诗人尤为著名。他们的诗歌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赵汝鐩的诗歌风格与他们有所不同,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山水景色的描绘,因此在当时并未受到广泛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