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叹
春气熏陶蚕动纸,采桑儿女哄如市。
昼饲夜餧时分盘,扃门谢客谨俗忌。
雪团落架抽茧丝,小姑缲车妇织机。
全家勤劳各有望,翁媪处分将裁衣。
官输私负索交至,尺寸不留但箱笥。
我身不暖暖他人,终日茅檐愁冻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气息滋润着嫩绿的桑叶,养蚕人家忙碌得像市场一样喧闹。白天喂养,晚上喂食,分门别类整理,谢绝访客,以免触犯忌讳。蚕结茧如同雪团挂在架上,姑娘们在缲车上抽丝,妻子在织布机上劳作。全家人辛勤劳动,各自怀揣希望,公公婆婆分配任务准备裁制新衣。官方税收和私人债务纷至沓来,一丁点剩余都不留,只有存放在箱柜里。我自己的温饱尚且不能保证,怎么能去温暖他人呢?整日困在这茅草屋檐下,担忧冻死的寒冷日子何时能过去。
去完善
释义
1. "熏陶": 春天的气息使得蚕开始活动。
2. "哄如市": 人们像赶集一样聚集在一起。
3. "餧": 喂养的另一种说法,这里指的是喂蚕。
4. "扃门谢客": 关门谢绝客人,避免影响养蚕。
5. "俗忌": 指民间的一些禁忌习俗。
6. "雪团":形容蚕茧洁白的样子。
7. "抽茧丝": 抽出蚕丝的过程。
8. "小姑":年轻女子,这里指代家中年轻女性。
9. "翁媪":老年男女,这里指代家中的长辈。
10. "处分":安排,这里指安排做衣服的事务。
11. "官输私负": 需要向官府缴纳的税收和个人债务。
12. "尺寸不留":意思是指把家里的东西全部拿出来还债也不够。
13. "但箱笥":只留下箱子柜子里的东西。
14. "我身不暖暖他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家的衣服都送出去抵债了,以至于自己都没有可以保暖的衣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农民劳动和生活情景的诗歌,作者通过对耕织生活的细腻描绘,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以及生活贫困的社会现实。
诗歌首先描绘了春气复苏时,村民们忙碌于养蚕、采桑的场景,形象地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村风情画。接着描述了家庭中不同的角色分工:老幼在田间劳作,妇女在家中纺纱织布,全家人各司其职,呈现出勤劳努力的精神面貌。然而,虽辛勤努力却无法解决生活中的困境,赋税繁重使得家中仅剩箱底衣物,寒冷的冬日里也只能望茅檐而悲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耕织叹》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反映农民辛勤劳动的诗歌。这首诗描述了农民在田间辛勤耕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剥削的愤怒。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赵汝鐩作为一个文人,对农民的生活和处境有着深刻的了解。他亲眼目睹了农民在艰苦环境下辛勤劳作,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向地主和官僚缴纳沉重的赋税。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使他对农民的悲惨命运深感同情。
同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影响着赵汝鐩的思想和创作。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斗争,希望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赵汝鐩也不例外,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