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社日

标题包含
社日
四郊社鼓响枫林,朝雨方晴晚复阴。 稚子求聪多啖藕,佳人怕拙例停针。 饭争簇巧毋嫌杂,酒正逢时莫厌斟。 为问年年鸿与燕,去来相避果何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四方的田野传来社日的鼓声,枫叶林间回荡着声响。清晨的小雨刚刚停歇,傍晚又变得阴暗潮湿。孩子们为了变聪明,多吃莲藕;美丽的女子担心笨拙,停下手中缝制的针线活。餐食追求美味繁多,不要嫌弃繁杂;美酒恰好合时宜,不必厌烦倒满。我想知道那每年飞来飞去的鸿雁和燕子,来回避讳究竟是出于什么心思?
去完善
释义
1. 社日:古代的一种节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2. 四郊:城市周围的地方。 3. 社鼓: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4. 朝雨方晴:早晨下雨,天刚放晴。 5. 晚复阴:晚上又变得阴沉。 6. 稚子:小孩子。 7. 求聪:希望变得聪明。 8. 多啖藕:多吃莲藕。 9. 佳人:美女。 10. 怕拙例停针:害怕做得不好,所以停止做针线活。 11. 饭争簇巧:吃饭时争夺美食。 12. 饭争簇巧毋嫌杂:吃饭时不嫌弃菜肴的混杂。 13. 酒正逢时:正是喝酒的好时机。 14. 莫厌斟:不讨厌斟酒。 15. 为问:试问。 16. 鸿与燕:大雁和燕子。 17. 去来相避:飞来飞去互相避开。 18. 果何心:究竟是什么想法。
去完善
赏析
《社日》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描绘民间祭祀活动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四郊社鼓响枫林”的描述,展示了祭祀时的热闹场景。接着,通过“朝雨方晴晚复阴”的天气变化,展现了时间的流转。然后,通过描述孩子们因聪明而多吃藕,以及美人因手拙而暂停刺绣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在祭祀期间的忙碌和充实。同时,用“饭争簇巧毋嫌杂,酒正逢时莫厌斟”的诗句,揭示了祭祀活动中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享受。最后,通过提问“为问年年鸿与燕,去来相避果何心”,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生物在祭祀期间相互避让的好奇和思考。全诗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社日》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描绘农村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5年左右,正值南宋中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赵汝鐩,字明翁,号西野,宋太宗八世孙。他生于名门望族,但家道中落,一生未仕。他的诗歌以描绘农村生活、反映民间疾苦为主题,表现出对民生国事的关切之情。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官僚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然而,作为皇室后裔的赵汝鐩,却能深入基层,关注民生,用诗人的笔触记录下这一时期的农村景象,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这首《社日》中,赵汝鐩描绘了农村社日的热闹场面,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以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场景和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