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首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簷看引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首句:路边常常遇见采桑的女子,她们头戴荆条,头发蓬松,身着青色长裙。
次句:寺庙里的斋饭钟声在正午时分响起,公鸡打鸣报时,诗人拄着拐杖穿行山间,狗儿对着白云吠叫。
第三句:为了避开路上的石头,耕牛沿着斜路转弯,溪水从半山腰分流而过,形成了一个水塘。
第四句:农家抱怨县政府催收赋税太急,请我在他们的茅草屋檐下观看征税的文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陇首:指的是陕西、甘肃一带的山区或丘陵地带。
2. 荆钗蓬鬓:指女子以荆条为钗,头发凌乱的样子,描述了农村妇女简朴的装束。
3. 斋钟断寺:形容寺院钟声已歇,表示时间已至中午。
4. 吟杖:诗人所用的拐杖。
5. 陂水:池塘或堤坝蓄积的水流。
6. 催科:古代官府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差役。
去完善
赏析
《陇首》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宁静的生活场景,通过对人物、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展现了诗人的独特见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下是对各句的赏析:
1. 陇首多逢采桑女,荆钗蓬鬓短青裙。
诗人首先描述了在田野里遇到的多位采桑女。她们穿着简朴,梳着随意的发髻,身着青色长裙,显得勤劳而朴实。这一句展示了农村的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2. 斋钟断寺鸡鸣午,吟杖穿山犬吠云。
这句诗中,诗人分别描述了中午时分寺庙敲击斋钟的声音和鸡鸣声。同时,他还在山间行走时听到了狗吠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力。
3. 避石牛从斜路转,作陂水自半溪分。
在这句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耕牛的举动和水流的形态,展现了农村生产活动的繁忙景象。耕牛巧妙地避开石头,沿着斜路转弯;水流在半溪处分流,形成堤坝。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 农家说县催科急,留我茅簷看引文。
最后一句诗中,诗人提到了农家的苦恼——县里的催缴赋税任务紧迫。然而,农家热情好客,邀请诗人留在他们的茅檐下观看赋税文件。这表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陇首》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山岗上远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先,我们要了解赵汝鐩所处的时代背景。公元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灭亡。随后,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此时,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压迫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赵汝鐩的人生际遇。赵汝鐩曾担任湖北漕臣,后来因触犯权臣秦桧而被罢官。在罢官后,赵汝鐩回到家乡,过上了隐居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最后,我们来看《陇首》这首诗。诗中的“陇首”是指山岗的最高处,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立足之地。诗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他用“雁飞不到处”来形容自己与故乡的距离之遥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他还用“秋风万里声”来形容自己听到的风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