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戴洪甫爱竹轩
竹癖难凭俗眼看,琴书静对翠光寒。
秋声鸣屋风初度,夜影翻床月半残。
天乞幽人供嗜好,日呼稚子报平安。
窗前幸有闲田地,分我云梢四五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子生长习性无法用世俗的眼光评判,在安静的环境中和古琴、书籍为伴,感受它的翠绿和寒意。秋天的风声从屋里穿过,夜晚月光洒在半翻的床上,显得有些残破。感谢上天的恩赐让隐士们有所喜好,每天叫孩子来报告平安的消息。庆幸的是窗前有一片空地可以种植竹子,希望可以分到四五根竹子让我尽享清静与雅致。
去完善
释义
1. 戴洪甫:戴洪甫是诗人的友人,名字中的“洪甫”是他的字,类似于现在的昵称或小名。
2. 竹癖:指的是对竹子特别喜爱、珍视的情感和行为,这里用以形容戴洪甫对竹子的痴迷程度。
3. 琴书:指代诗人与友人品茶论道时的娱乐活动,弹奏琴瑟、阅览诗书。
4. 翠光寒:翠光,竹叶在日光下映出的绿色光泽;寒,可以理解为微寒的天气或者寒冷的心境。整句话的意思是,诗人与戴洪甫在这寒冷的冬日仍然能感受到翠绿的竹林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5. 秋声鸣屋风初度:秋声,秋天的风声;鸣屋,风吹过房屋的声音;初度,刚刚度过。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时候,风声穿堂而过,给人一种清静的感觉。
6. 夜影翻床月半残:夜影,夜晚的影子,此处可理解为月光洒在床上的影子;翻床,意即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月半残,表示月亮已经过了圆月时期,逐渐开始缺损。这句话的意思是,夜深时分,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室内,映射在床上,诗人看着半圆的月亮浮想联翩。
7. 天乞幽人供嗜好:天乞,上天赐予;幽人,隐逸之人,这里是诗人的自谦之词;供嗜好,满足自己的喜好。意思是上天赐予这位隐逸之人以美好的竹子,满足了他的个人爱好。
8. 日呼稚子报平安:日呼,每天都呼唤;稚子,小孩子,这里是指家中的仆人或孩子;报平安,向主人汇报平安无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天诗人都会呼唤家中的人,询问是否一切平安。
9. 窗前幸有闲田地:窗前,靠近窗户的地方;幸有,幸运的是拥有;闲田地,闲置的土地或空地。诗人把窗前的这块闲置土地视为幸运,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欣赏到翠绿的竹子了。
10. 分我云梢四五竿:分,分配、给予;云梢,云端、高空,这里比喻竹子的顶端;四五竿,四到五根竹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能在窗前的闲田地上种上四五根竹子,让它们生长到云端那样的高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戴洪甫爱竹轩》是南宋诗人赵汝鐩为戴洪甫的“爱竹轩”而作的一首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竹子执着的爱以及与俗世隔绝的清雅生活环境。全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清幽的画面。
首联“竹癖难凭俗眼看,琴书静对翠光寒。”点出了戴洪甫对于竹子的痴迷已经超越了普通百姓的眼界,即使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依然能够淡定地面对翠绿的光影和寒冷的气氛,一边弹琴,一边读书。此处的“琴书”既指乐器和书籍,也寓含了儒家的礼教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于古典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颔联“秋声鸣屋风初度,夜影翻床月半残。”则进一步描绘了“爱竹轩”周围环境的静谧与清幽。秋天来临,风声掠过房子发出响声,月光洒在床头斑驳陆离。这里通过“秋声”和“夜影”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颈联“天乞幽人供嗜好,日呼稚子报平安。”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超脱世俗纷扰的心情。这里把上天的恩赐比作了满足内心清净之人的欲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与家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以“稚子”一词来形容家中孩童,既表现出亲切之感,又传达了岁月静好的愿景。
尾联“窗前幸有闲田地,分我云梢四五竿。”则通过对窗外景色如画的描绘,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情怀。在这里,诗人将自己视为戴洪甫的朋友,希望能与他共享这片美丽的天地,共同欣赏这犹如云端一般的翠竹。整首诗以乐观旷达的心态结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戴君多爱竹,来自兔葵家。
意行如无人,绿梢挂黄麻。
霜雪风雨露,本自十分清。
如何连蹇人,苦向炎凉倾。
此诗名为《题戴洪甫爱竹轩》,出自南宋诗人赵汝鐩之手。据传,这首诗是赵汝鐩为友人戴洪甫的居所“爱竹轩”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出,戴洪甫非常喜爱竹子,他的居所周围种满了竹子。赵汝鐩通过描述戴洪甫所居的环境以及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传达了友人高洁的品质。
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南宋末年(公元1127-1279年),这是一个国家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当时北方金国对南宋形成强大压力,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骚客往往寄情于山水、书画,以排遣心中郁结。赵汝鐩在诗中传达出对友人品格的赞美和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也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的普遍心态。
赵汝鐩生于南宋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赵汝鐩的生活也充满了曲折。他曾科举不第,后来又因为战乱的缘故,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漂泊。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竹子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