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溪上

标题包含
溪上
一番雨过骤晴时,溪上春光色色奇。 日暖花繁蝴蝶困,水清鱼过鹭鸶随。 村翁开卷添黏纸,瓦钵研朱自教儿。 织妇倚机方叹息,输官尚欠二斤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汝鐩,字明翁,号紫霞山人,南宋词人。他的生平事迹并不十分详细,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资料中了解到他的一些基本情况。 赵汝鐩是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风独特,语言质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场春雨过后突然放晴,小溪两岸的春色显得格外奇妙。阳光温暖,繁花盛开,蝴蝶飞舞得有些累了;溪水清澈,鱼儿游过,白鹭在后面紧紧跟随。村里的一位老者打开书卷,为新书贴上新的封皮,然后在屋瓦下研磨朱砂,教导他的孩子读书识字。村中一位纺织女子靠在织布机上,正要发出一声叹息,原来今年她还有二斤丝没有交给官府。
去完善
释义
1. 赵汝鐩:宋朝诗人,号"清泉居士",生卒年不详。 2. 溪上:指在溪流旁。 3. 一番雨过骤晴时:一番,一阵;骤晴,突然放晴。这句话指一场雨后突然放晴的情景。 4. 色色奇:色色,各种颜色;奇,奇特,奇怪。这句话形容溪水旁春天的景象丰富且奇特。 5. 日暖花繁蝴蝶困:日暖,阳光温暖;花繁,花朵繁多;蝴蝶困,蝴蝶因气温过高而显得困倦。 6. 水清鱼过鹭鸶随:水清,水清澈;鱼过,鱼儿游过;鹭鸶随,白鹭跟随着鱼儿游动。 7. 村翁开卷添黏纸:村翁,乡村的老人;开卷,翻开书本;添黏纸,添加粘附性纸张。 8. 瓦钵研朱自教儿:瓦钵,陶制的食具;研朱,研磨朱砂;自教儿,亲自教育子女。 9. 织妇倚机方叹息:织妇,从事纺织的女子;倚机,靠在织布机上;方叹息,正在叹息。 10. 输官尚欠二斤丝:输官,向官府缴纳税收;尚欠,还缺少;二斤丝,指两斤蚕丝。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溪上”为题,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乡村生活的各个侧面,生动地展现了南宋中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首联点明时间——“一番雨过骤晴时”,瞬间传达了春雨过后天空放晴的清新感。紧接着,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的丰富变化——“溪上春光色色奇”,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机盎然的春天之中。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溪边的蝴蝶、鱼和鹭鸶等动物的情态,赋予画面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美。这里通过“日暖花繁蝴蝶困”写出了蝴蝶在阳光下陶醉于花香的美妙情景;而“水清鱼过鹭鸶随”则生动地展现了鱼游水底、鹭鸶紧追不舍的活泼场景。这种精妙的景物描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转向村中的劳作场景。首先,诗人在“村翁开卷添黏纸”一句中展示了乡村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位老翁正阅读书籍,并小心地为其添上黏土制作的纸张,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紧接着,“瓦钵研朱自教儿”这一句描述了普通农家父子的日常生活:父亲教导孩子用研磨朱砂的方式制作颜料。这样的情节彰显出乡村家庭的朴实温馨及家长的舐犊情深。 尾联则以“织妇倚机方叹息,输官尚欠二斤丝”收尾,体现了诗人的关注点从自然景观转向百姓生计。他揭示了当时民间疾苦的一面,通过一个普通的织妇形象反映了农户饱受赋税之苦的现状。该句中的“方叹息”和“尚欠”这两个词语深刻地展现出农民内心的无奈与挣扎,从而使整首诗的内涵更加厚重,主题得到深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汝鐩的《溪上》是南宋时期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5年左右,即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在这个时期,宋朝面临着严重的内外交困:外有蒙古南侵的压力,内有朝政腐败、民生疾苦的问题。然而,赵汝鐩作为一位士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而是选择了以诗歌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感。 在人生际遇方面,赵汝鐩自幼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世贫寒,科举之路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均未能成功及第。尽管如此,赵汝鐩并未气馁,他继续在学问上深造,终于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此外,赵汝鐩还有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他与妻子相识于微时,两人情投意合,但在成婚之际,因家族纷争而不得不分离。这段经历使他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蒙古帝国不断南侵,给南宋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如陆游、辛弃疾等,而赵汝鐩则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