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春眺
独倚危栏春意远,本无情绪强登临。
一眉晚拂晴山黛,万缕风摇岸柳金。
久负故园泉石约,恍惊老鬓雪霜侵。
两年双脚数千里,奔走尘埃损道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靠在高楼的栏杆上,春天的气息似乎离我远去,原本就没有什么心情去登高望远。夕阳斜照在远处的山上,仿佛画出了一道眉毛;风吹过岸边金色的柳枝,好像无数根线条摇曳。我长久地辜负了故乡山水之约,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满头白发了。这两年里,我走过了数千里的路程,奔波在尘埃之中,渐渐损害了我对道德和心灵的追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旅次: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地方。
2. 春眺:春天的远望。
3. 危栏:高楼的栏杆。
4. 本无情绪强登临:没有兴致却勉强登高远望。
5. 晚拂:傍晚时吹拂。
6. 晴山黛:晴朗天空下的远山,黛指青黑色。
7. 万缕:形容柳条多。
8. 金:金黄色的柳絮。
9. 久负:长期违背。
10. 故园:故乡。
11. 泉石约:指与山水相约,代指游山玩水。
12. 恍惊:猛然发现。
13. 老鬓:白头发。
14. 雪霜侵:被风霜侵蚀。
15. 两年:两年的时光。
16. 数千里:指离家很远的地方。
17. 奔走尘埃:在尘世中奔波。
18. 损道心:损害求道的心。
去完善
赏析
《旅次春眺》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表达个人感受,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首联“独倚危栏春意远,本无情绪强登临”,写出了作者独自倚靠在高处的栏杆上,虽然春天已至,但并没有感受到浓浓的春意。这里的“强登临”,表明了作者并无特别的兴致去欣赏眼前的风景,只是因为习惯而登上了高处。
颔联“一眉晚拂晴山黛,万缕风摇岸柳金”,写的是傍晚时分,一缕残阳轻轻拂过山峦,如同美人秀眉;春风吹拂着岸边的杨柳,金色的新芽随风摇曳。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观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久负故园泉石约,恍惊老鬓雪霜侵”,表现了作者一直辜负着故乡的美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两鬓斑白,感叹岁月无情。这里,“久负”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泉石约”则暗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尾联“两年双脚数千里,奔走尘埃损道心”,总结了两年来,作者为了生活奔波劳碌,行走数千里,心灵受到了世俗纷扰的侵蚀。最后一句中的“道心”,指作者内心深处的信仰与追求,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次春眺》是南宋诗人赵汝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0年左右,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宋朝的北方领土已经被金国侵占,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赵汝鐩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学者和官员。然而,赵汝鐩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生活陷入困境。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赵汝鐩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深感失望和痛苦。
在公元1240年左右的那个特殊时期,南宋朝廷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压力。在金国的军事威胁下,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保守的政策,以求暂时的安宁。然而,这种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使国家的形势更加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汝鐩开始四处游历,试图寻找人生的出路。
在旅途中,赵汝鐩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在他的心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他对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种情感驱使下,他写下了这首《旅次春眺》,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