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怀归
乡里千山月,尘埃两鬓星。
秋声虽是爽,客耳不堪听。
多泪风前烛,孤明竹外萤。
吟蛩更亡頼,终夜几曾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乡村四面环山,月色清明;
尘世浮华不过两鬓星辰。
虽然秋天的声音令人爽朗,
但异乡人的耳朵却难以承受。
风中摇曳的蜡烛泪水满面,
竹林外的萤火虫独自闪耀。
夜里的蟋蟀鸣叫更为悲伤,
整夜未曾停歇让人无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乡里:家乡,故乡。
2. 千山:形容众多山脉。
3. 月:此处指月光。
4. 尘埃:此处意为沾染了尘埃,表示岁月的痕迹。
5. 两鬓星:指头上的白发。
6.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指的是风声、虫鸣等秋季的自然声响。
7. 爽:此处是清爽、舒适的意思。
8. 客耳:异乡人的耳朵。
9. 不堪听:表示无法忍受听到这样的声音。
10. 多泪:泪流不止。
11. 风前烛:风中摇曳的烛火。
12. 孤明:孤独明亮,此处指萤火虫发出的微光。
13. 竹外萤:竹林外的萤火虫。
14. 吟蛩:指秋蝉哀鸣。
15. 更:更加。
16. 亡頼:无依无靠。
17. 终夜:整夜。
18. 几曾停:表示几乎没有停止过。
去完善
赏析
《秋夜怀归》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渴望归去的情感。全诗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乡里千山月,尘埃两鬓星”,诗人以“千山月”和“两鬓星”为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月光照亮了远方的群山,而诗人自己却在风尘仆仆中两鬓沾满尘埃。这种对比手法,突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颔联“秋声虽是爽,客耳不堪听”,虽然秋天的声音让人感到清爽,但对于离乡的游子来说,却难以忍受。这里表现了诗人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颈联“多泪风前烛,孤明竹外萤”,诗人用风中摇曳的烛光比喻自己的眼泪,用竹林外的萤火虫来象征自己的孤独。这两句诗既表现出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又展示了其深厚的艺术功底。
尾联“吟蛩更亡頼,终夜几曾停”,诗人以吟唱蟋蟀的声音作为线索,引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怀归》是南宋诗人赵汝鐩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年间,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这一时期,正值南宋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之际。赵汝鐩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因此写下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赵汝鐩本是一位士人,但因科举不第,未能进入仕途。他一生奔波劳碌,贫困潦倒,这使他对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为切入点,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他也通过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反映了那个时代民众的痛苦和无奈。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导致国家日渐衰败。北方的金朝不断南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汝鐩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为国家尽忠效力的愿望。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共有的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