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
才听今春第一啼,如何便道不如归。
声穿窗隙惊闺梦,血溜花梢溅客衣。
叫断寸肠谁接续,懒随群翼恋芳菲。
田园荒尽腰犹折,我亦因君觉昨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才听见今年春天的第一声鸟鸣,你怎么就能说这声音比不上回家的声音呢?这声音穿过窗户缝隙惊醒了我沉睡的梦乡,血滴在花瓣上弄得我的衣裳都是。这只鸟悲鸣不断让人痛心,却不愿跟着其他的鸟儿一起留恋花海。尽管田园荒芜,它的意志仍然坚韧不屈,听了它的叫声,我也反思起了昨天的过错。
去完善
释义
1. 杜鹃:即布谷鸟,又称子规、杜宇等,叫声哀切,常用于表达悲愁、思念之情。
2. 不如归:杜鹃叫声似“不如归去”,此处指杜鹃催促人们回家。
3. 窗隙:窗户的缝隙。
4. 闺梦:女子的梦境。
5. 血溜花梢:指杜鹃鸟在花朵上鸣叫时,鸟嘴滴下的血与花朵接触。
6. 叫断寸肠:形容声音悲伤至极,令人断肠。
7. 懒随群翼:指杜鹃并不与其他鸟类一样眷恋美好春光。
8. 芳菲:花草的美丽香味。
9. 腰犹折:指仍坚持耕种,即使疲惫不堪也要坚持下去。
10. 昨非:表示过去做错了事,现在已认识到了错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杜鹃”,是南宋诗人赵汝鐩以杜鹃鸟为主题的一首咏物诗。杜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象征思乡、伤别、哀愁等情感。诗人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荒芜的忧虑。
首句“才听今春第一啼”,诗人刚听到杜鹃的第一声鸣叫,这声音唤起了他对故乡的回忆。第二句“如何便道不如归”,为何刚一听见杜鹃的叫声,就让人觉得应该回家呢?这一问,突出了杜鹃叫声对思乡情感的触发作用。
接下来的两句“声穿窗隙惊闺梦,血溜花梢溅客衣”,形象地描绘了杜鹃叫声的特点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杜鹃的声音穿透窗户缝隙,惊醒妇女的春梦;而杜鹃红色的腹部在树枝上擦过,仿佛鲜血流淌,滴在路人的衣服上。这两句既展示了杜鹃叫声的凄厉,又营造了浓厚的忧伤氛围。
后两句“叫断寸肠谁接续,懒随群翼恋芳菲”,表达了诗人对杜鹃叫声引发的思乡之情的感慨。杜鹃叫得撕心裂肺,谁能安抚这种思乡之情呢?诗人并没有像其他鸟儿一样眷恋春光和芬芳的花草,而是受到杜鹃叫声的影响,倍感思乡之苦。
最后两句“田园荒尽腰犹折,我亦因君觉昨非”,诗人在感叹自己的家乡已经荒废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因为杜鹃叫声而对过去有所反思的心情。诗人意识到自己对家乡的疏忽,决心改变过去的错误。
整首诗通过描绘杜鹃的叫声和形象,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荒芜的忧虑。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杜鹃叫声的感受,表现了自己的自省和决心。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杜鹃》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赵汝鐩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困苦。作为诗人,赵汝鐩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深的关切。他在这首诗中以杜鹃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赵汝鐩生活在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腐败、军事软弱的时代。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功名。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赵汝鐩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他用杜鹃这一形象,传达了国家的危机和人民的不幸。这种情感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