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洁堂韵赠徐清溪祷雨
怒起乖龙变蛰雷,神翁此手更神哉。
老天于物何尝病,旧雨如人自不来。
彼稷之苗余滞穗,我行其野绝纤埃。
方平狡狯犹余事,聊慰饥农取大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愤怒化为沉睡的雷电,神仙的力量令人惊叹。
天地万物并无病痛,像故人般让人无法忘怀。
田间的小麦硕果累累,我在田野中感受纯净无瑕。
以方平的智谋来处理琐事,让饥饿的农民得到安慰。
去完善
释义
1. 怒起乖龙变蛰雷:这句诗中的"乖龙"是指神话传说中不按时令下雨的龙,"蛰雷"则是指因天冷或气候异常而不响的雷。这句诗句意味着诗人希望借助祈祷来呼风唤雨,解决农民旱灾的问题。
2. 神翁此手更神哉:这句诗句赞美祈求降雨的神灵道士技艺高超,能够改变天气状况。
3. 老天于物何尝病:这句诗句感叹天地自然对万物没有偏袒,让雨水均匀地分布在各地,让农田得到滋润。
4. 旧雨如人自不来:这句诗句指以往顺利下落的雨水现在却像人一样不愿意前来,喻指干旱的状况。
5. 彼稷之苗余滞穗:这句诗句形容庄稼在丰收时节虽然颗粒饱满,但依然有所遗漏。"稷"是古代主要的农作物之一。
6. 我行其野绝纤埃:这句诗句描绘诗人行走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中的清新与洁净。
7. 方平狡狯犹余事:这句诗句赞美神灵道士的智慧和高尚品质,用神通解决农民饥饿问题只是他顺便做的事。方平是汉光武帝刘秀时候的一位神仙,传说能驾云使雾。
8. 聊慰饥农取大咍:这句诗句表示诗人通过祈求降雨暂时缓解农民的饥饿问题,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好的收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祈雨场景的诗。诗人通过想象龙的愤怒、神的伟力以及自然的无情,表达了人民对于久旱不雨的忧虑。同时,诗中也描述了诗人自己所见的田野风光,庄稼枯萎,尘埃全无,景象十分凄凉。最后两句则暗示,尽管祈求神明降雨显得有些天真可笑,但这至少可以给饥肠辘辘的农民带来些许安慰。全诗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展示出诗人深厚的同情心和敏锐的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是诗人马廷鸾写给他的朋友徐清溪的一首抒怀之作。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南宋末年,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诗人马廷鸾生活在这个时期,他的人生际遇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最终辞去了官职,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徐清溪相互勉励,共同探讨人生哲理。
在诗歌《用洁堂韵赠徐清溪祷雨》中,马廷鸾以祈雨为引子,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他用雨水比喻国家的繁荣昌盛,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度过困境、重回安宁的愿望。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与朋友徐清溪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同为理想奋斗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