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常山神祠

标题包含
常山神祠
篮舆破霜晓,驾言郡城南。 云山为好色,风日仍清酣。 古祠据山腹,深堂静潭潭。 我来何所祷,祸福久已谙。 顽冥亦天资,乞灵漫怀慙。 同来得我軰,胜处思穷探。 爽气排俗虑,浊醪侑清谈。 卧碑一拂拭,古镜开尘函。 斯人已仙去,寒泉独清甘。 扶藜山崷崒,放目窥浑涵。 前瞻群峰翔,九僊驻飞骖。 后俯归路迷,城郭埋烟岚。 平生丘壑姿,回首不我堪。 归来耿不寐,青灯对书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守,字子固,号儋州,河南开封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张守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中进士,历任州县官职。靖康之难后,随宋高宗南渡,历任尚书郎、给事中...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篮子中的露珠在霜露中破裂,黎明时分我们驱车上郡城的南边。 那里有白云和青山,风和阳光让人沉醉。 古老的祠堂坐落在半山腰上,安静的庭院深邃沉静。 我来这里是为了祈祷什么?早已熟知福祸轮回的道理。 虽然我愚钝,但仍有虔诚的心意,祈祷时怀着羞愧的心情。 一同来的朋友们,我们在好地方深入探讨、寻找。 清新的气息能排除烦恼,浊酒则适合与朋友畅谈。 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土,打开那封存已久的秘密。 那位高尚的人已经成仙而去,只留下清澈的泉水依然甘甜。 拄着拐杖登上山顶,放眼望去满是美景。 前方是飞翔的群山,九位仙人驻足的地方。 回头一看来时的路模糊不清,城市和乡村都被烟雾遮掩。 这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美好景致,可回首过往,却难以承受。 回家的路上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有对着台灯看书才能安心入睡。
去完善
释义
1. 篮舆:古代的一种简易轿子。 2. 驾言:准备出发的意思。 3. 郡城:指该地的州府。 4. 云山歌好色:形容白云山的美丽景色。 5. 风日仍清酣:表示风和日丽的天气让人感到舒适愉悦。 6. 潭潭:幽深的样子。 7. 我来何所祷:表示不知道自己来到这里求神拜庙是为了什么。 8. 顽冥:愚钝顽固的人,这里可理解为作者自嘲。 9. 乞灵:祈求神明赐福。 10. 漫怀慙:心怀愧疚的意思。 11. 得我軰: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12. 胜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13. 浊醪:用粮食酿制的低度酒。 14. 爽气:清新的空气。 15. 卧碑:立在祠堂内的石碑。 16. 尘函:指长时间未开封的古物盒子。 17. 斯人:这里指过去在此隐居的高人。 18. 山崷崒:山峰峻峭的样子。 19. 九僊:传说中的九位仙人。 20. 飞骖:飞奔的马匹。 21. 归路迷:找不到回去的路。 22. 烟岚:云雾缭绕的景象。 23. 平生丘壑姿:指自己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24. 不我堪:不能承受或忍受的状态。 25. 青灯对书龛:在书桌前点着油灯夜读。
去完善
赏析
《常山神祠》是南宋文学家、诗人张守的一首描绘游览山川名胜的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力,展现了诗人在常山神祠附近的所见所闻,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慨。在欣赏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首联“篮舆破霜晓,驾言郡城南”描述了诗人清晨出发前往常山神祠的场景,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 2. 颔联“云山为好色,风日仍清酣”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强调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和清新。 3. 颈联“古祠据山腹,深堂静潭潭”描绘了常山神祠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氛围,体现出神祠的神秘与宁静。 4. 接下来的几联“我来何所祷,祸福久已谙。/顽冥亦天资,乞灵漫怀慙。/同来得我軰,胜处思穷探。/爽气排俗虑,浊醪侑清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反思,他在神祠面前既祈求福祉,又对神灵的灵验产生怀疑,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考态度。 5. 尾联“归来耿不寐,青灯对书龛”描绘了诗人返回后依然难以入睡,面对青灯和书龛陷入了沉思,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常山神祠》是南宋诗人张守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守在这一年任监察御史,时值南宋政权逐渐稳定,人民生活相对安宁的时期。 这首诗歌通过对常山神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他在诗中提到了汉高祖刘邦和赵王张耳的神像,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代表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和赵国的重要将领,他们的事迹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此外,张守还提到了当地的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以及庙宇中的壁画和雕塑等艺术表现手法。这些元素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见解。 总体而言,《常山神祠》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民间信仰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