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江沙带湿。
莎露和烟泣。
落日欲低红未入。
悄悄暮峰凝立。
疏林秀色荒寒。
频频驻骑回看。
应是梧桐影下,秋风蹙碎眉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沙滩带着湿气,
草露伴着烟雾哭泣。
夕阳即将落下,但余晖还未消失。
寂静的夜晚山峰静立不动。
稀疏的树林显现出荒凉寒冷的美。
频繁地停下马匹回望。
应该是梧桐树影下,秋风吹皱了山间的眉毛。
去完善
释义
1. "江沙":指江河边的沙子。
2. "带湿":含有水分,湿润的状态。
3. "莎露":即草叶上的露水。
4. "和烟":指与烟雾混合在一起。
5. "泣":在这里形容露水像哭泣般掉落。
6. "落日欲低红未入":指太阳即将落下,但还未完全消失。
7. "悄悄暮峰凝立":形容傍晚时分山峰安静地伫立在那里。
8. "疏林":稀疏的树林。
9. "荒寒":荒凉寒冷的感觉。
10. "频频驻骑":骑马的人多次停下来。
11. "回看":回头看向某处。
12. "应是":表示推测或猜想。
13. "梧桐影下":指在梧桐树下。
14. "秋风":秋季的风。
15. "蹙碎":使……破碎。
16. "眉山":指远处的山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暮色的景象。开篇两句“江沙带湿。莎露和烟泣。”就营造出一种湿润、朦胧的氛围,仿佛是在诉说秋天的凉意和别离的哀愁。而“落日欲低红未入”则形象地刻画了夕阳即将落下的瞬间,那红色的霞光尚未完全消失,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受。
紧接着的“悄悄暮峰凝立。”则是作者从宏观的角度观察整个暮色江景,用“悄悄”一词表达了景色的宁静与寂寥,而“凝立”则赋予了山峰以人的情感,使其更显生动和立体。
上阕的最后两句“疏林秀色荒寒。频频驻骑回看。”则由远及近,从远景的荒寒冷涩转入近景的对景物眷恋。“疏林秀色荒寒”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萧瑟景象,而“频频驻骑回看”则传达了诗人对这景色深深的留恋。
下阕的首句“应是梧桐影下,秋风蹙碎眉山。”则将视野聚焦到更为细致的物体——梧桐叶和山眉,在黄昏的微光中,那些随风摇曳的梧桐叶犹如皱起的眉头,既是对自然界的生动描绘,又传达出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秋天的江边暮色完美地展现出来,既有静谧宁美的景致,又有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的词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平乐·风鬟雾鬓》是南宋词人王质所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景色的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200年左右,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宋朝的社会经济相对繁荣,但由于政治腐败、外患频发等原因,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王质作为一位关注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迁徙,这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更加深切。
在创作《清平乐》时,王质正身处江南地区,那里水乡风光秀丽,人们的生活也相对安定。然而,他也深感时代的不幸和自己人生的无奈。因此,在这首词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