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谒泰伯庙

标题包含
谒泰伯庙
三以天下让,先圣谓至德。 某也拜庙下,太息复太息。 三辞不难知,泰伯无人识。 胡为无得称,万象妙无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杨简(1090年-1143年),字敬仲,号慈湖,浙江慈溪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杨简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于北宋末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三以天下让:指泰伯三次把王位让给他的侄子周文王。 2. 先圣谓至德:先圣,即孔子;至德,最高尚的品质。 3. 某也拜庙下:某,作者自称;庙,此处指的是泰伯庙。 4. 太息复太息:太息,深深地叹气。 5. 三辞不难知:泰伯的礼让事迹,根据史书可以得知。 6. 泰伯无人识:虽然泰伯的事迹广为人知,但人们对他的品质和精神实质并未真正理解。 7. 胡为无得称:为什么泰伯的德行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誉? 8. 万象妙无极:万事万物的微妙道理无穷无尽。
去完善
赏析
《谒泰伯庙》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简对泰伯庙的敬仰与感慨之作。诗中表达了对泰伯三让天下的高尚品德的赞美,同时也揭示了世人对泰伯认识的欠缺。通过描述自己对泰伯庙的拜祭之情,表达出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深敬意和惋惜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泰伯精神的深刻领悟和对历史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谒泰伯庙》是南宋时期的诗人杨简创作的一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泰伯庙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泰伯精神的赞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诗人的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宋朝领土虎视眈眈,双方战争不断;另一方面,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泰伯庙的敬仰和对泰伯精神的赞美,表达了其追求仁爱、和谐社会的理想。 泰伯是周太王的长子,为了让位于弟弟季历,以便让季历的儿子昌(后来的周文王)能够继承王位,他放弃了王位继承权,离开了中原,南奔荆蛮,建立了吴国。泰伯的这种仁爱、礼让的精神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诗人杨简通过歌颂泰伯庙,表达了对泰伯精神的敬仰和推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