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试后再寄林井伯

标题包含
秋试后再寄林井伯
方国三年一合围,圜门屡战定高飞。 人如我友无青眼,天岂斯文厌紫微。 苦县老聃终遁去,敬亭小谢未须归。 丈夫谋宦非身计,荔子山前有彩衣。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在诸侯国中每三年会进行一次盛大的围猎活动,圆形的城门见证了多次激战与优胜者翱翔天际的高飞场景。如果有人像我的朋友们那样缺乏赏识,那么上天是否也会对才子们感到厌倦呢? 老子最终选择逃避苦县,而谢脁则在敬亭山安居,不必归来。男人的抱负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生涯的规划,就像荔枝山上有一位穿着华丽衣服的人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方国:指四方各国。这里泛指各个国家。 2. 合围:指包围或围绕。 3. 圜门:又称孔门,此处指儒家学派。 4. 高飞:这里指实现抱负、施展才华。 5. 人如我友无青眼:形容像朋友一样的人并没有得到赏识。 6. 天岂斯文厌紫微:意指上天怎么会讨厌儒家的文章呢? 7. 苦县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聃,字聃。这里以老子为例,表明隐居者最终也会选择离开尘世。 8. 敬亭小谢:指南朝诗人谢朓。这句话表示像谢朓那样的人,并不一定要隐居山林。 9. 丈夫谋宦非身计:指男儿谋求官职并不仅仅是为自身打算。 10. 荔子山前:荔枝山,位于广东省增城市。 11. 彩衣:指神仙所穿的衣服,此处借指美好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试后再寄林井伯”,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朋友林井伯的深深关切之情,以及对自己事业的思考与执着追求。诗中的“方国三年一合围”意指国家每三年进行一次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圜门屡战定高飞”则暗含作者在科场上屡屡受挫,但依然坚定信念,渴望能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 接下来的两句“人如我友无青眼,天岂斯文厌紫微”,既是感叹自身命运的无奈,也暗示了有才学的人得不到应有的赏识,与古诗中常出现的“怀才不遇”的意境相契合。而“苦县老聃终遁去,敬亭小谢未须归”,以老聃、小谢的故事作为典例,寓示古人虽才华横溢,却最终未能得偿所愿,使得诗人对自己的未来愈发感到忧虑。 最后两句“丈夫谋宦非身计,荔子山前有彩衣”,表达了作者虽然胸怀壮志,渴望有所成就,但他知道为官并非生活的唯一目的。荔子山前的彩衣意味着妻子在家中翘首盼望,期待他功成名就,返回故里共度美好时光。诗人借此传达出自己对家庭责任和个人抱负之间的平衡考量,展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秋试后再寄林井伯》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北方领土的丧失使得国家蒙受了耻辱,知识分子普遍感到悲愤。 在这个阶段,林亦之他曾任国子正、太常博士等官职,但后半生主要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期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他以关注民生疾苦、追求个性解放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 结合林亦之这一人生阶段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其个人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在这首诗中的情感。他将科举考试比喻为“秦关百二重”,意味着科举的难度极高,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友人林井伯的思念之情,希望共同探讨人生的真谛和诗歌的创作技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