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
故人所说菊花枕,似把冰丸月下饮。
秋水一双明炯炯,数在青囊第一品。
狂风江上吹蒹葭,此物往往得之嵇康阮籍家。
闭门诵书二十年,眼睛损尽生空花。
建阳小作箸头书,残更灯火乱虫鱼。
石渠文字大如斗,场屋岁月又不偶。
却来南山青草边,东西四至尽为菊花田。
手提长筐向山曲,一下收拾三百斛。
昨者昏寐才起来,解把簷头小字读。
乃知妙物通群仙,一切药裹应弃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人谈论过的菊花枕,好像在月下饮下冰丸般舒畅。
像一双明亮的秋水,位列草本药材之首。
江风吹拂着河边的蒹葭,这类植物常常在嵇康、阮籍的家园中生长。
读书二十年闭门不出,双眼疲劳生出虚幻之花。
建阳所做的竹简书籍,伴着摇曳的灯光和鸣叫的虫鱼。
石渠的大字文献如斗一般大小,科举考场的岁月并不如意。
来到南山的青草边,四面八方皆为菊花田。
手拿长篮走向山间,瞬间收集了三百斛。
昨天刚从昏睡中醒来,开始阅读檐头的小字。
才知道这些妙物已连接了众仙,所有的药草都应该被抛弃。
去完善
释义
1. 奉题:敬谨写诗或文章,用以表示对某一主题的尊崇。
2. 林稚春:作者朋友的名字。
3. 菊花枕:以菊花为填充物的枕头,古人认为使用菊花枕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
4. 冰丸:用冰制成的药丸,这里指清凉的药物。
5. 月下饮:在月光下饮用,此处形容使用菊花枕后的清爽感觉。
6. 秋水:秋天的河水,常用来形容清澈明亮的事物,这里指眼神。
7. 明炯炯:明亮且有神。
8. 青囊:古代医者装医药书籍的青色布袋,后用作医书的代名词。
9. 第一品:最高品质的意思。
10. 蒹葭:一种草本植物,又称芦苇。
11. 嵇康阮籍:嵇康和阮籍是魏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人,他们常以旷达、高洁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
12. 诵书:朗读书籍。
13. 空花:视觉幻影,也指幻觉或虚幻的事物。
14. 建阳:福建省的一个地区。
15. 箸头书:指简要的书信或文章。
16. 残更:夜晚将尽的时候。
17. 乱虫鱼:形容灯火摇曳、光影斑驳的样子。
18. 石渠:汉代皇家藏书的地方,这里泛指藏书之地。
19. 大如斗:形容文字量大。
20. 场屋: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
21. 又不偶:指科举不第。
22. 南山:指南方的一座山。
23. 四至:指四周的范围。
24. 斛: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约等于现在的十五斗。
25. 昏寐:昏昏欲睡的状态。
26. 小字:细小字体的文字。
27. 妙物:指菊花枕。
28. 群仙:各路神仙,这里指各种治疗眼疾的方法。
29. 药裹:中药包裹,这里指所有的药物。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菊花和菊花枕的诗。诗的开头,诗人通过描述“故人所说的菊花枕”,表达了对菊花枕子的喜爱。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菊花的美丽和高洁,将它比作“冰丸月下饮”,形象地展现了菊花的清冷和高贵气质。同时,诗人还提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认为它可以帮助治疗眼疾,使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世界的美好。
诗的下半部分,诗人回顾了过去的读书生涯,感叹时光荏苒,自己已经年迈,视力也渐渐衰弱。然而,当他发现了菊花枕的妙用之后,他觉得所有的药物都变得不再重要,因为菊花枕给他带来了健康和舒适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菊花枕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境遇,展现了人对于健康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题林稚春菊花枕子歌》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林亦之,字宜山,号无外居士,福建莆田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但生活困苦,仕途不顺。他在南宋末年曾任过小官,后因战乱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的诗作多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语言质朴,意境清新。
在这首诗中,林亦之以菊花枕子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他通过对菊花枕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