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郑唐仲挽词

标题包含
郑唐仲挽词
三闾未死已招魂,却是狂夫不要论。 谁肯将身缘问道,十年卧病菊花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闾:这里指的是屈原。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在这里,“三闾未死已招魂”意味着即使屈原在世时,也有很多人为他的作品而赞叹不已。 2. 狂夫:这里指那些具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看法,敢于坚持自己的信念。 3. 缘问道:表示追求真理、探究道义的意思。 4. 菊花村:一个富有诗意的乡村地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郑唐仲挽词》是宋朝诗人林亦之所作,以悼念其友人郑唐仲。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惋惜和对世事的感慨。 首句“三闾未死已招魂”,化用屈原典故,喻指郑唐仲虽生犹死,表达出对郑唐仲的哀悼之情。接下来一句“却是狂夫不要论”,暗含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不满,揭示了世人对郑唐仲的评价不公。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出了郑唐仲孤独、压抑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对其遭遇产生共鸣。 中间两句“谁肯将身缘问道,十年卧病菊花村”,表达了对郑唐仲的敬仰之情。尽管郑唐仲长期患病,但他始终坚守道义,不为世俗所动。诗人用“谁肯”一词,强调了郑唐仲的高尚品质与独特人格魅力,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对郑唐仲精神的敬佩和向往。 整首诗借助于强烈的对比,凸显了郑唐仲的品质与人格魅力,使得他对道的执着追求显得尤为可贵。同时,通过对郑唐仲命运的嗟叹,诗人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忧虑。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悲悯情怀使得这首诗成为怀念友人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郑唐仲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的一首哀悼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政治腐化、军事不振的历史阶段。 林亦之,字学可,号少峰,温州永嘉人。他出身贫寒,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于汴京,师从著名学者魏了翁。然而,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直到晚年才考中进士。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但在当时并不受重视,作品多散佚。 在创作《郑唐仲挽词》时,林亦之已经步入老年,饱受战乱之苦。他曾目睹金兵南下,家园被毁,人民流离失所。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战争的残酷。在这种背景下,他为友人郑唐仲写下这首挽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悼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