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罕母挽词
橘林霜后欲寒天,多记陶家作客年。
碧水青山如昨日,白云红旐是新阡。
鸤鸠七子母恩重,寡鹄孤巢妇德贤。
最苦哀箫老松下,漫漫瞿麦雪平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桔子林在经历霜冻之后,天气逐渐转寒。我还记得当年在陶渊明的家里做客的岁月。那时候的青山绿水依然如同昨日,然而白云之下却是刚刚竖起的灵幡。
那个母恩深重的鸠鸟啊,七个子女共同侍奉着母亲,而孤单的大雁则独自筑巢,展现了女性的贤德。最让我感到心酸的是,那哀怨的箫声从老松树下传来,弥漫在整个平原之上,而覆盖其上的则是漫天的瞿麦花,就像雪地一般。
去完善
释义
1. 橘林:指橘子树丛,这里寓意着丰收的景象。
2. 陶家:指的是陶渊明,此处借指作者自己的家乡。
3. 寒天:寒冷的天气,形容秋天的景象。
4. 多记:表示记忆深刻的意思。
5. 碧水青山:用来描绘自然景色,象征着环境优美的地方。
6. 如昨日:形容山水风景依旧美好,与以前一样没有变化。
7. 白云红旐:白色的云朵和红色的神主牌位,在丧葬仪式中常见。
8. 新阡:新近安葬的坟墓。
9. 鸤鸠七子:形容母亲生育并抚养了多个子女。
10. 寡鹄孤巢:描述丧偶的妇女,失去伴侣后的孤独生活。
11. 妇德贤:赞美母亲的品德和行为都是贤良的。
12. 最苦:表示内心极度痛苦。
13. 哀箫:悲哀的笛声,用于丧事。
14. 老松:古老的松树,代表着庄重肃穆的氛围。
15. 漫漫:漫长的意思。
16. 瞿麦:植物名,在此比喻繁茂的花草。
17. 雪平田:形容田野被白雪覆盖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陈仲罕母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陈仲罕母亲的深切哀悼之情。诗的开头通过描述“橘林霜后欲寒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诗人回忆了“多记陶家作客年”的岁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陈仲罕母亲的思念。
接下来的两句“碧水青山如昨日,白云红旐是新阡”,诗人用青山、碧水、白云等自然景物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红旐”是指丧葬时的红色标志,这里用来形容新阡,即新墓地的景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离世的悲痛以及对母亲葬身之处的哀思。
紧接着的两句“鸤鸠七子母恩重,寡鹄孤巢妇德贤”,诗人用“鸤鸠”和“寡鹄”两种动物形象来比喻陈仲罕母亲一生的辛勤操劳。鸤鸠是一种鸟,有七个子女,象征着母亲的慈爱和辛苦抚养。而“寡鹄孤巢”则形象地描绘了母亲在丈夫去世后独立支撑家庭的艰辛。这两句诗赞颂了陈仲罕母亲的伟大母爱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最后两句“最苦哀箫老松下,漫漫瞿麦雪平田”,诗人以松下的哀箫声来形容母亲的离世带给他的巨大痛苦。“漫漫瞿麦雪平田”则描绘了诗人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母亲离去的无尽哀思。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深刻地展示了诗人对陈仲罕母亲的敬仰和悲痛之情,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仲罕母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在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创作的,当时林亦之正在江浙一带游历。
在南宋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然而,由于朝廷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许多有才华的士人并未受到重用。林亦之便是其中的一位,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科场上屡试不第,一直未能进入仕途。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亦之怀着一颗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悼念陈仲罕母的挽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陈母教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通过悼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