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稚春杜少陵诗集
十年萧萧去武林,橐中唯有谪仙吟。
君今失意还山窟,少陵诗集如明月。
自怪平生每相似,穷愁嗜好亦如许。
饭颗山头旧相逢,安得娟娟同处所。
故人语我明年冬,或骑大马长安中。
或倚书楼头如蓬,即见双剑终然同。
我闻此语欢且剧,视君状貌如其笔。
两目津津可终遁,此物应藏月鱼室。
月鱼文字非时好,已问菟裘吾将老。
绿烟亭下黄花时,两手抱取归柴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匆匆离武林,行囊唯存谪仙诗。
今日失望回归山,少陵诗歌如明月光。
向来命运总相似,贫穷喜好难更改。
在饭颗山曾与君遇,何处才能共甘苦?
故友约定明年冬,或许骑马长安城,
或许静倚书楼中,定能看到双剑相投。
听闻此事喜不自禁,你的形象正如文笔般刚毅。
两眼炯炯有神终不掩,此志当藏于心灵深处。
月鱼文字并非热门,年老已计划归隐。
绿烟亭下菊花时,抱走书卷回柴门。
去完善
释义
1. 十年萧萧去武林: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武林地区度过十年的时间。其中“武林”是指浙江杭州的别称。
2. 橐中唯有谪仙吟:这句诗形容作者囊中只有杜甫的诗集相伴。“谪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外号,用来比喻杜甫的诗才。
3. 饭颗山头旧相逢:这句诗引用了杜甫的一首诗,其中提到他和李白在饭颗山上的相遇。
4. 月鱼文字非时好:这句诗提及了月鱼文字,指代一种书法艺术风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与诗歌、友情与理想的诗作。诗中的“少陵诗集”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描绘杜甫的诗歌,以及诗人之间的相知相遇,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在现实困境中的无奈与坚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戏题稚春杜少陵诗集》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在公元1195年创作的诗歌。此时正值宋金和议之后,林亦之的生活相对安定,他得以深入研读杜甫的诗集,并在与杜诗的对话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在这个时代,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尽管外部环境相对稳定,但社会内部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士大夫阶层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使得他们更加关注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禅宗思想的影响使得许多文人在乱世之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因此,这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兼具忧患意识和超脱精神,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体命运的关切。
在这首诗中,林亦之通过对杜甫诗集中的“稚春”一词的理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他通过对杜甫诗中的稚春形象进行解读,揭示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此外,林亦之还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一位文人志士在逆境中的坚韧品质和乐观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