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长乐县灵峰寺望日亭

标题包含
题长乐县灵峰寺望日亭
云母江边有草亭,分明见得日头生。 一村篱落更何处,此已无天只水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林亦之"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不够知名,没有足够的公开资料。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
去完善

译文
在云母江边的小亭子里,阳光穿透云层照耀着这里。在这宁静的小村庄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云母:矿石名,此处是化用"云母屏"的意象,用来形容江面的宽阔平静。 2. 江边:指钱塘江畔。 3. 日头生:太阳升起。 4. 一村篱落:指附近的村庄和农家的院落。 5. 无天只水声:只有水的声音,没有天的存在,形容江面宽阔,水面与天空相连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长乐县灵峰寺的望日亭上,看到的江畔风光。开篇两句“云母江边有草亭,分明见得日头生”,点出了地点和环境,诗人站在江边的小亭子里,清楚地看到了太阳从地平线升起。紧接着,“一村篱落更何处,此已无天只水声”,诗人将视线从日出转移到周围的村落和田野。这两句诗展示了晨间的美景,天地间弥漫着宁静和清新。在画面的深处,村落和田野若隐若现,似乎只能听到水的声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长乐县灵峰寺望日亭》是南宋诗人林亦之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林亦之晚年时期。当时,他已经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林亦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在年轻时曾积极寻求报国之道,无奈仕途多舛,未能实现抱负。在他人生的晚期,他选择了归隐山林,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中。 灵峰寺位于福州的长乐县,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古刹。林亦之在这座寺庙中修建了望日亭,用以观察日出,欣赏美景。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望日亭时所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