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春母郑氏挽词
他谁天外哭声长,有客归程何太忙。
同爨情亲如五服,升堂义重比诸郎。
昔人浇薤蒸梨事,即我浮家泛宅傍。
叹息白头陶母意,中秋三日转凄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哭声传得很远,那位客人归途忙碌。
同族的情亲如同五服之内的亲戚,礼仪重要就如同对待各位公子一样。
从前人们用新摘的薤(xiè)叶和梨子来祭祀亲人,就像我在河边安家一样。
然而哀叹着陶母白发的凄凉,在中秋那三天,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稚春:即小阳春,指阴历十月天气渐暖之时。
2. 天外:指遥远的地方。
3. 哭声长:指远方的哭声传得很远。
4. 有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5. 归程:回家的旅程。
6. 同爨:同一灶间烧火煮饭,比喻关系亲密的人。
7. 五服: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划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五服之外为疏亲。
8. 升堂:登上厅堂,这里指拜见长辈。
9. 义重:恩情深厚。
10. 诸郎:各位兄弟。
11. 昔人:过去的人,这里指死者的亲人。
12. 浇薤:薤是一种野菜,浇薤即用开水烫一下,这里指简朴的祭奠方式。
13. 蒸梨:用蒸熟的梨祭祖,是古人悼念亲人的一种方式。
14. 浮家泛宅:漂泊不定的生活。
15. 陶母:晋代陶侃的母亲,以教子有方著称。
16. 中秋:阴历八月十五日,中国传统节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挽词是悼念一位名叫稚春母郑氏的妇人。诗人以“天外哭声长”开篇,表达了悼亡者的悲痛之情,同时暗示了这位妇人的离世对整个家族的影响。接着,诗人提到自己在归程中匆忙赶回,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哀思。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与逝者的亲密关系,以及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同爨情亲如五服,升堂义重比诸郎。”这句话意味着她与作者的关系如同家人一般亲密,而在家庭中,她的美德和道义也得到了高度的尊重。
在回忆逝者的往事时,诗人提到了“昔人浇薤蒸梨事”,这是一种古老的悼念方式,通过浇薤、蒸梨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而“即我浮家泛宅傍”则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感慨,他对稚春母郑氏的去世感到痛心和无奈。
最后,诗人以“陶母意”作结,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之情。这里的“陶母”指的是晋代名士陶渊明之母孟嘉,她以贤德著称,是古代妇女的楷模。诗人以此比喻稚春母郑氏,表明她在诗人心中也有着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地位。
整首挽词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稚春母郑氏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8年,正值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在这个时期,宋金关系相对稳定,南宋政权逐渐稳固。然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官场腐败严重,民间疾苦加深,士人精神世界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这些社会现象都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特殊时期,诗人林亦之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林敏曾任江苏镇江府通判,但不幸早逝。这使得林亦之家境一度陷入困境,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后来,他结识了朱熹等著名学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关心国家前途,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理学流派。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亦之完成了这首《稚春母郑氏挽词》。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通过这首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林亦之不仅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更是一位心怀感激、孝顺的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