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林岩叟挽词
谁学陶朱去,梅花古戍旁。
平生疎几杖,哀曲损肝肠。
稚子青衿隽,东床绿袖长。
四更笳鼓动,月白水茫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去仿效陶朱公的逸事,只在古老的边防驿站和梅花为伴?
生活中疏远了世事纷扰,而感伤的乐曲却让人心绪凄迷。
年轻的学子俊秀非凡,东床的美女绿袖翩翩。
在四更鼓声响起的时候,月光下的白水一片迷茫。
去完善
释义
1. 陶朱:指陶侃,晋朝将领,曾任广州刺史。这里用以比喻归隐田园的志士。
2. 梅花古戍:指梅花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塞。这里代指广州地区。
3. 疎几杖:意指疏远官场,与世事无争。疏,疏远;几杖,古代朝见时所用的凭几和手杖,这里借指官职。
4. 哀曲:指挽歌。损肝肠,形容悲伤之情难以言表。
5. 稚子青衿隽:指年轻有才之人。稚子,小孩;青衿,即青领,古代读书人穿的服饰,这里代指学子;隽,杰出。
6. 东床绿袖长:描写新婚夫妇的场景。东床,指女婿;绿袖,绿色的衣袖,这里借指新娘。
7. 四更:凌晨一至三时。
8. 笳鼓:两种乐器,笳用于军中,鼓用于宴乐。这里合用表示战事紧张。
9. 月白:月光照亮。
10. 水茫茫:形容水面宽广无边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松林林岩叟挽词》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对一位隐居于松林间的贤者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陶朱公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这位隐者的高尚品质和对自由的追求。在“梅花古戍旁”这一句中,诗人用“梅花”这一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意象,展示了隐者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
诗人以“平生疎几杖”来形容这位隐者的简朴生活,表达出他对物质世界的超脱态度。而“哀曲损肝肠”则揭示了诗人对这位隐者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离世的不幸感慨。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隐者的家人来展现这位贤者的生活场景。其中“稚子青衿隽,东床绿袖长”两句,生动地刻画了隐者家人的形象,表现出他们继承并发扬了隐者的遗志。
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以“四更笳鼓动,月白水茫茫”这一静谧的夜景,为整首诗画上了一个悲凉而美丽的句号。通过这一画面,诗人传达了人们对这位隐者离去的无尽哀思,同时也暗示了这位隐者在人们心中的永恒地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林岩叟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所作的一首悼念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的时代,也是文人墨客表达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高潮时期。
在《松林岩叟挽词》创作的时间段内,林亦之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的生活并不平静。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后来,他投身于教育事业,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松林岩叟挽词》创作的时期,南宋社会政治腐败、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林亦之通过悼念松林岩叟,表达了对逝去者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松林岩叟的赞美,表达了对英勇抗争、坚守信仰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无奈和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