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顺夫妇挽词
晴春相见未多时,忽叹霜芜雪屋非。
僵瑟楼前方悼往,吹箫台下竟同归。
读书历历向秋树,织锦悠悠空晓机。
须信人间伉俪重,生年死日不相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光下的相逢还没有多久,却已感叹严冬降临,风雪覆盖了一切。在寒冷的楼台上悼念过去的美好时光,曾经吹奏着箫曲的地方如今已是共同回归的归宿。书卷中的内容依旧清晰可辨,而纺织机却早已荒废在清晨的曙光中。要相信人世间的伉俪情深非常重要,无论是生时还是死日,都不会相互背离。
去完善
释义
《陈伯顺夫妇挽词》是宋代诗人林亦之所作的一首诗。下面是该诗的词语注释:
1. 晴春:晴朗的春天。
2. 霜芜:白霜覆盖的荒芜草地。
3. 雪屋:积雪覆盖的房屋。
4. 僵瑟:指琴瑟等乐器因寒冷而冻僵。
5. 吹箫台:此处可能指汉代音乐家杜子春在江边吹箫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陈伯顺夫妇共度一生的场景。
6. 读书历历:清晰地记住读过的书。
7. 织锦:编织精美的丝织物。
8. 晓机:拂晓时的织布机。
9. 须信:确实要相信。
10. 伉俪:配偶,夫妻。
11. 生年死日:活着的时候和死去的那一天。
去完善
赏析
《陈伯顺夫妇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创作的一首哀悼诗,以表达对陈伯顺夫妇的深切悼念之情。此诗将叙事、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生动地展现了陈伯顺夫妇的一生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首联“晴春相见未多时,忽叹霜芜雪屋非。”描述了作者与陈伯顺夫妇相处的时光虽然短暂,但他们的离世却让人感叹不已。“未多时”强调了相聚时间的短暂,为后面悼念之意作了铺垫。“霜芜雪屋”则形象地描绘了冬日景象,象征生命的消逝。
颔联“僵瑟楼前方悼往,吹箫台下竟同归。”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陈伯顺夫妇悲剧性的死亡的痛心。“僵瑟楼前”暗指二人去世时的情景,“悼往”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哀思。而“吹箫台下竟同归”则意味着他们生前未能白头偕老,死后却在黄泉下团圆,这更增添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颈联“读书历历向秋树,织锦悠悠空晓机。”进一步通过对陈伯顺夫妇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他们一生的辛勤和寂寥。“读书”展示了陈伯顺夫妇的知识修养,“织锦”则是他们对家庭的付出。最后一句以“空晓机”作结,强调了他们生命的终结。
尾联“须信人间伉俪重,生年死日不相违。”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对陈伯顺夫妇最深切的赞美。“人间伉俪重”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夫妻情深的高度肯定,认为他们的感情超越了生死,即便是死后的世界也无法将他们分离。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陈伯顺夫妇深厚感情的缅怀,同时也揭示了人生中必然面临的离别与生死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陈伯顺夫妇挽词》是南宋诗人林亦之作于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悼念了陈伯顺及其妻子。林亦之在创作此诗时,正值他离开官场,过着闲云野鹤的隐士生活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经济和社会问题依然存在。
陈伯顺夫妇是林亦之的朋友,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忠诚的家庭观念深深影响了诗人。在这首诗中,林亦之以生动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他们夫妇的共同生活,以及他们的离世对家庭带来的巨大悲痛。通过这首挽词,我们可以看出林亦之对于真挚感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